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世界工厂”东莞有农忙 种田“钱途”在何方

时间:2011-11-28 00:00 来源:东莞日报
字体 分享到:
  1978年,东莞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县。三十年后,东莞成为一个GDP超过4000亿元的“世界工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在东莞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如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东莞农业板块沉寂但并没彻底消失。

  一半是都市,一半是乡间——东城周屋,一个因农业而小有名气的社区。周屋有目前我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水稻种植标准化农田。经过近10年的打造,这里初步建成了一个既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的农业生态园。

  日前,记者在“走基层”活动中,深入周屋农业生态园,零距离接触东莞硕果仅存的农民,倾听他们的喜与忧。

  风吹稻浪起,近闻谷子香。周屋700多亩的连片农田是黄橙橙一片,田野上热火朝天,不少村民正忙着收割。

  面对这块农田,周屋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培新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这块农田捧红了周屋;忧的是,他希望这块农田能成下更多蛋的“母鸡”,惠及村民。

  骄傲  标准化农田全市之最

  周屋社区办公楼的正门外,就是连片的稻田。

  前日,在社区办公楼门前,开收割机的周伯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丰收年,我们都不用到外面买大米了。”

  记者敲开了周屋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培新的办公室,他三句话都离不开门前的那块农田。他说,周屋是我市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稻米很不错,每到农忙季节,村里人手不够,还得请工人帮忙。

  据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周屋的农田从1999年起经营、建设,目前是我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水稻种植标准化农田。

  身处“世界工厂”的周屋除了这片田,最闻名的还是招商引资,这才是周屋GDP的最大来源,每年为周屋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闻名全国的糖果企业徐福记就在周屋。

  一半是都市,一半是乡间,处在繁华区的周屋为何要保留这片农田?周培新透露,这块农田属于我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不能肆意改变其农业用途。很多村民也希望能保存这块农田,为家园保存珍贵的乡村风貌。

  忧愁  种田投入与回报仅仅持平

  都说种田不赚钱,周屋就是一个活活生生的例子。

  周培新给这块农田算了一笔账。村里为这块农田每年投入130多万元。这笔投入包括人工费、肥料费、农机维修保养费、烘干机及其燃料费等。政府对这块农田补贴20多万元。股份合作社每年的收入2200多万元,对这块农田每年就投入100多万元,数额不算少。而农田的回报仅仅是:居民每人每月可分得10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居民基本上不用到外面买大米了。这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与农业县时代没有区别。

  在一次上级部门的视察活动中,周培新“语出惊人”,对上级部门领导说:这块农田经济效益不高。他身旁的同事向他摆摆手,叫他不要再说下去。周培新认真回应道:我只是实话实说,希望增加村民的收入和福利。

  周培新的这段往事,提醒了在场的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对周培新说:不管经济效益如何,都要坚持保护好农田。周培新表示,保护农田是硬任务,我们不会放弃农田。但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如何让农田这个“母鸡”下更多的“蛋”?

  与厂房经济带来的效益相比,农田确实差距很远。不少村民也希望从农田中得到更多实惠。

 

前路  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如何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周培新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周培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理想,而是所有村民的共同理想。”

  周屋人的灵感,来自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周培新说,我们也曾想过收门票,但不切合实际。最好的办法是,多增加些娱乐休闲设施,多增加些种植项目,让游客亲身体会种植和收获的快乐,从而感受到田园风光的乐趣。

  目前周屋是以工养农,抽取招商引资的部分收益,投入到农田保护里。这种做法也不是长久之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农养农才是最好的方法。

  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对周屋人的理想表示理解和支持。该负责人说,我市在去年,已经提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理念。目前,真正实践的不多,如果周屋能成功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将为全市的农田保护提供很好的榜样。

  困难  资金不足寸步难行

  有理想的周屋人看到了前路,但又遇上了资金“拦路虎”。

  哪里都需要钱,哪里都缺钱。周屋农田目前的两大项目,都面临资金缺口。一是完善排涝设施,估计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由于周屋农田排涝设施不完善,农田每年雨季都遭水浸,最长一次水浸超过2日,稻谷“全军覆没”。“新种的秧苗泡了4个小时,就已经不行了,成熟的稻谷,泡了1天,也开始烂了。因此,内涝水浸,是村民的心头之痛。”周培新说。

  目前周屋农田的排水设施,是一个大水泵。“这个大水泵每年都花费村里几万元,我们看了也心痛。要是有更加先进的排水设施,排水速度会更快,花费也会更小。”周培新说。

  第二个面临资金缺口的,就是观光旅游农业了。周培新估计至少需要投资300万元。

  这些资金,能否在村集体经济中支出?周培新摇头说,村里没有这个投资能力。现在,周屋常住居民2260多人,村民的福利是每人每月500元;全村农业户口的学生,学费由村集体补贴。集体经济收益,大都用于分红。如果从村民的分红中,扣取几百万元去搞建设和投资,村民是不会同意的。

  ●记者采访手记

  周屋给全市农业出了一道新题

  在采访过程中,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盛赞周屋人保护农田得力,农田10多年来面貌越来越好,实属难得。对于周屋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理想,该负责人表示大力支持。

  该负责人说,周屋农田保护面临的排涝设施等问题,在全市具有普遍性。假如农田排涝设施不完善,会影响农田质量和收成。

  对于周屋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理想,市农技管理办有关负责人说,周屋人给全市农业出了一道新题。周屋人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如何去实现这个理想,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