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木格农民造出微耕机走俏山区
又到一年春耕时。一大早广宁县木格镇丰田村74岁的村民罗邓方和他的老伴用扁担抬着一台小型农耕机下田。抬到田里后,罗邓方往后一拉油门拉索,机器就“笃笃笃”地启动了,推动扶手架往前走,泥土随着机器底下的滚动耙不断翻转。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推着“铁牛”把3分地给翻松了。
这台农耕机是罗邓方不久前新购置的春耕“好帮手”。机器体积不大,重约60公斤,两个滚动耙,一个油箱,两块挡泥板,一块拖板,再加一副方向把手,就是这架农耕机的主要配件。如此简单轻便的“铁牛”已经在木格镇铺开使用了,农民习惯称之为“微耕机”。
以前靠耕牛翻地,不仅效率低,平时还得养牛看牛,自从有了微耕机,罗邓方和老伴就愁眉舒展了。“咱们见村里不少人都用这种微耕机,就买来试试,没想到还真的比较轻便,抬上丘陵地都行,对上了年纪的人特别好用。买这种农耕机,国家还补贴1100元呢,我只需付1800元,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了。”罗邓方眉飞色舞地说道。
谈话间,一把声音在田边响起:“老罗,机器学会用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话的人是同村的黄以悠,他正是这种微耕机的设计发明者。正值春耕时节,镇上不少农民购买了微耕机,他最近常常往村里跑,指导农民如何操作。
看到自己的产品成为农民的“好帮手”,黄以悠感到很欣慰,因为当初设计发明微耕机的初衷就是希望让山区的农民受益。“木格镇是山区,地形复杂,水田分布的地方多是一些丘陵、山地,地块小且分布不一,大型农业机械派不上用场。广宁木格镇农民用微耕机耕田。
加上近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多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能腾出劳动力来看牛,而且现在留给农民放牛的场地也不多了。”黄以悠对记者说。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最初从事农具修理的黄以悠在10多年前就开始摸索,研究设计可以代替耕牛且适合山区使用的农耕机。不会画设计图,他就请人来画;不知道设计是否科学,他就一遍遍地试验。从最早的耙田船到现在的微耕机,黄以悠的农耕机在当地越来越受欢迎,而他原来几百平方米的小作坊也发展成3000多平方米的木格农机厂。当省里专家抱着怀疑的态度被黄以悠请来替产品作鉴定时,他们最后也不禁惊叹: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居然有人发明了微耕机。在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的扶持下2010年,木格农机厂成为肇庆首家列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的厂家,这也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