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新塘镇西南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蜕变
新塘镇西南村是个美丽如画、经济发展、民风淳朴、独具岭南特色的自然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最近入选“全国文明村”,村集体年收入1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7000元,中央领导李长春、李源潮曾亲临视察。她像一颗美丽的翡翠,镶嵌在南国荔乡增城。而几年前,这里却是个著名的“脏乱差”村,村集体年收入不到5万元,村民收入更是全镇最低水平。西南村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华丽蜕变呢?
一体规划 科学引领
西南村总面积2.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00多人,以前是所属镇最差的村,经济差,环境差,管理差,小水泥厂随处乱建,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意识超前的村党支部书记何铁标上任后,首先在科学规划上下功夫。一方面,对全村进行整体科学规划。根据本村位于广深铁路两侧的地理实际,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将全村土地规划成三大功能区:工业区、居住区、种养区,其中工业区约2000亩,居住区约300亩,种养区约700亩,并严格规定所有工业全部进入工业园区经营,居住、种养区不得发展工业;所有养殖全部进入种养区,种养区不准建房,更不得发展工业。另一方面,对居住区进行统一规划。包括村域公路、景观鱼塘、民居、公园、自来水、排污管、电力、通讯线路等公共配套设施共8项工程以及旧祠堂、老榕树的保护等等,都作出了详尽规划,并请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同时对实施方案作出原则规定,如修旧如旧、自然生态、保持岭南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不大拆大建的原则;不急于求成、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住房统一层高和统一外墙装饰的原则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划于2002年正式实施,至2007基本实施成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完善,目前已形成规范,为西南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手齐抓 改善环境
一手抓整治。采取“集体和农户各出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先后三次进行大规模整治,拆除猪舍、牛栏、柴房、旱厕、塘厕、危房及违章建筑280多间,拆除面积12000多平方米。在整治过程中,因大量的“拆”涉及到“迁”的问题,村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性一时难以转变,对整治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部分村民以拆迁补贴价格偏低为由不予配合。对此,村“两委”大力宣传说服,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反复细致宣传讲解整治的重要意义与发展的重要关系,发动干部、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由村干部带头率先拆除自家应拆迁的建筑,使整个旧村整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一手抓建设。结合村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按照示范村“八通十有”标准和“分步推进”的原则进行规模化改造。先后完成了1200米鱼塘岸线石堤新砌工程和四口鱼塘的全面清淤工程、240多幢建筑立面装修改造和9间古旧建筑的维护复古工程,何氏宗祠、象震何公祠、西园何公祠、包公祠等一批古旧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修建标准硬化村道2000多米,新建小公园10个、停车场1个、灯光球场1个、村民住房23套,安装路灯300多盏,种植绿化风景树木1500多棵,铺设绿化草皮7000多平方米,使全村绿化总面积达到7万多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并对5棵古树和500多亩荔枝林进行保护。同时改造了自来水管,建造了垃圾转运站和1000多米排洪渠道,完成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下水道管网率达95%,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公共配套设施全面优化。
三种途径 发展经济
一是集中开发土地,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针对发展观念落后问题,抓住1998年土地责任承包到调整期的契机,将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山地采取租赁方式流转集体经营,关闭23家小水泥厂腾出土地,建立经济联合社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招商”,坚持出租不出卖的原则,先后引进电子、家具、彩印、纸品包装、五金模具、制衣等无污染企业25家,使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村民人均年分红收入达5000多元,并于2010年5月实施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使分红难点问题切实得到解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村民经营性收入。按照“一村一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红葱、大蒜、潺菜等特色农产品,其中红葱尤其规模化,年种植400多亩,年增收400多万元。并建有蔬菜批发市场1个,在提供农产品销售平台的同时,为提升村民商品经济意识创建了载体。三是抓好创业就业,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针对土地集中开发、农业规模化经营后富余劳动力增多的现状,村“两委”提出了50岁以下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自行创业的思路。在引进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先后组织400多名青壮年参加市、镇的免费培训,引导15人自办企业8家,300多人外出从事运输、餐饮等工作,70多人外出或就近经商,使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
四项保障 创建文明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西南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廉洁、战斗力强。村党支部书记何铁标上世纪90年代就办起了企业,率先走上了发家致富道路。但在村民们的要求下,他毅然回村当了村官,走上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之路。他敢作敢为,一心为民。在他的带领下,村社干部都能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严于律己,齐心协力为群众办事。“在涉及切身利益时要让,在急、难、险、重面前带头”和“我是党员我带头,建设新村争上游”成为全村党员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民主管理提供机制保障。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议事等一系列制度;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卫管理制度》等制度,使全村保洁面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建立村口岗亭管理、车辆出入登记、外来人口服务等管理制度,并建立由17人组成的治保队,实行24小时巡逻,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确保和谐稳定。几年来,全村未发生一例越级集体上访、群体治安事件和重大犯罪案件。三是加强福利建设,为民生福祉提供基本保障。在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保障达到100%的同时,村里还特别为全村村民购买了医保,每年为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额外发放500元的股份分红。同时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奖学激励机制,对小学成绩达到年级前5名、初中达到年级前20名、中考成绩达到增城招生分数线前6名和所有考上大专以上学校的,全部给予奖励,其中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奖10至20万元,每年发放奖学金20多万元,全村学生发奋读书蔚然成风。四是加强文化建设,为幸福西南提供公共保障。利用修复的古旧建筑建立农家书屋、绿色网园、文化室、展览厅、老人娱乐中心和卫生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设电子荧屏、健身设备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村民及外来务工者全方位提供社会服务。同时成立曲艺社、舞蹈队、篮球队等文体组织,持续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村民生活文化元素普遍增多,幸福指数普遍提升,村民素质普遍提高,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爱护公物成风。村妇女主任严伙燕说,就连计划生育也不用很费心了。
有趣的是,村后一棵400多年树龄临将枯亡的老榕树,近年来突然焕发生机长出了许多嫩枝,且越长越茂盛。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是西南村兴旺发达的祥兆。真像老人们说的那样呢,还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缘故呢?村干部们只是笑,不回答。(特约通讯员 高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