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堂潢涌村古风犹存 名村创建独具岭南特色文化
合理规划,新旧融合
可以说,中堂潢涌的名村建设不只是过去一年的工作。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潢涌,在防止过度的城市化、保留农村文化风味方面,一直做着有益的工作。
潢涌村的布局十分合理,工业区远离住宅区,住宅区又分为新旧区以及农民公寓区。1998年整修的江滨休闲公园,以及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休闲区是村民闲暇时的去处。村内也保留着大片的农田,遍布每个角落的园林绿化景观也足可媲美城市。
潢涌村委会副主任黎广柱表示,村民在潢涌居住得很幸福。村民的分红每年平均只有5000元,尽管不高,但是村里优美舒适的环境、良好的公共设施,让住在这里的人幸福感很强。
另一方面,潢涌又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落,虽然历经一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村落的风貌和格局。
2011年,潢涌村名村建设文化特色类建设项目有5项,分别为修缮京卿黎公家庙,建设潢涌陈列馆,制作造纸、龙舟、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雕塑,开展黎氏大宗祠旧街沿线建筑物立面修缮,建设文化长廊等,总投资大概960多万元。走在潢涌的旧街,家庙、祠堂、旧巷等大量历史的建筑陈列着。
据悉,潢涌名村建设的各项工程目前正处于收尾阶段,村史陈列馆也将于6月中旬完工。东莞市名村办接下来将组织对中堂潢涌名村建设的验收。
蔼然有古风,吾里多望族
近来正是水乡人民备战端午龙舟赛的日子。笔者在潢涌村看到,男女龙舟队正在江面上训练。黎广柱说,潢涌的龙舟赛战绩很好,在中堂镇的比赛中通常都是前三名。他又说,潢涌的村风很淳朴,村委会对村民的生活十分照顾,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据介绍,村委会鼓励村民到村里的企业上班,年纪大的又会推荐他们做些环卫工作,读书、医疗、住房上都有相应补贴。
潢涌的古村风韵可算是自古传承至今。中堂镇潢涌村的黎氏大宗祠是广东省内少见的自宋代留存至今的祠堂。祠堂内有块明代石碑,上面刻有宋代进士李春叟描述宋时潢涌的盛况。在李春叟的笔下,宋时的潢涌就是“蔼然有古风,吾里多望族”,黎氏族人生活闲暇,长幼有序,友爱和睦。
黎广柱表示,潢涌村近年来没有出现过村民上访的事件,村里有什么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通过调解解决。“潢涌的村民素质很高,大家相处得也很和睦。”
据了解,潢涌共有户籍人口9124人,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户籍人口大多数在村里就业,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多数留守本地企业。
对于潢涌的将来,黎广柱也有他自己的忧虑:“可能是村里的条件太好了,现在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喜欢在村里的企业上班。多出去竞争,才会让村里多出人才。”
7个试点村6个基本完工
据东莞市名村办介绍,截至目前,全市7个名村建设试点6个已基本完成建设,其中南城周溪社区、麻涌麻二社区已全面完成建设。
采访手记
中堂潢涌是东莞典型的靠工业制造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工业闻名的村庄,竟然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还保留着水乡风貌、古村落格局以及为数不少的古建筑。淳朴闲适的村民,居住在新与旧和谐统一的合理规划内,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东莞名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就是要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保存一批具有东莞特色岭南文化的村落,让这些特色不会因为时代的转变而淹没。中堂潢涌很好地把握了这样的宗旨。在增长财富的同时,潢涌一方面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知识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传承千年留存下来的古村落文化。
名村建设,不是将农村打造成城市,更不是单纯地建设宜居的农村。名村,就应该有自己的“名气”与“文化”,其中,挖掘名村的文化更是名村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工作。
眼下,潢涌的名村建设算是成功了。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潢涌的过去一直在努力,未来也将要花更大的心血去保存这些既有的成果。
东莞名村潢涌建好了,我们期待下一个潢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