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扶贫“双到”使合水镇军迳村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2012-06-12 00:00
来源:阳春市合水镇府
【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合水镇军迳村是革命老区村,是省核定的贫困村。以前,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村办公条件及周边环境差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8000元。自阳江市农林局牵头、阳江供电局、阳江盐业总公司、国营阳江林场4个单位到村里开展扶贫开发“双到”活动以来,扭转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群策群力整合资源。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各帮扶单位群策群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军迳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至目前止,2010年至今,共投入帮扶资金693.8万元,其中投入到村集体项目的资金515.36万元,投入帮扶贫困户的资金178.44万元,户均达到2.51万元。驻村工作组共4人长期吃住在村,有效地实施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措施。两年来,落实了农田整治、村道建设、农网改、新农村建设等一大批扶贫项目,帮助7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有劳动能力的36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实现100%脱贫,贫困户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军迳村大汶垌1000多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旱涝保收综合生产能力。争取上级各职能部门支持,帮扶以来已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7.4公里,与平南、平中、潭震、留垌等11个村道路相连,实现“寨寨通”。开通军迳村至春城的公共汽车线路,村内建设3个候车亭,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方便群众出行,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村开办了有幼儿园,为农村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新建村卫生站,并配置了20多项价值4万元的医疗设备,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就医环境。建设了一个面积1000平方米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和文化活动中心,不断丰富村民的文体生活。为更好地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政策等,不断提高军迳村的人口素质。帮扶单位多方筹措资金在村灯光篮球场周边建设长75米、高2.8米的计生长廊。该项目于今年5月底动工,6月底建成。为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及推进民风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军迳村历来有常年种植商品蔬菜、蚕桑的习惯,特别是开展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活动后,帮扶单位帮助该村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实现蔬菜、蚕桑、水果、生猪等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销售问题。指导军迳村组建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和蚕桑专业合作社,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丰多采公司在村里办种植蔬菜示范点,带动村民规范化、科学化、无公害化生产。在大汶垌办1000亩高产高效冬种蔬菜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目前,50多户贫困户摘掉“贫穷”帽子,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要求。
建立邮政“三农”服务站。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一目标。帮扶单位积极与邮政局对接,今年3月份开始,共投入建设资金,在军迳村建立了邮政“三农”服务站。该服务站设在村委会一楼,站内设办公室、经营门市部及邮政信箱等,实行“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渠道”运作模式。该服务站主要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经营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农民生产、生活用品和助农取款、报刊订阅等相关邮政业务。现该服务站已建成,并进行运作,贫困户以及其他农户需要什么农资,可以直接反映给“三农”服务站,或电话联系“三农”服务站人员,邮政局物流人员就会将农民需要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形成完善的“三农”服务网络,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放心、满意的农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
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帮扶单位邀请该市住建局设计院进行新农村规划编制,对全村14条自然村进行了村庄测量、宅基地调查登记。在塘边自然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该村已完成巷道硬底化建设,泥房改建工作在今年底全部完成。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万村绿”工程,绿化、亮化和美化各村庄,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在白坭等14条自然村建垃圾池收集和迳口村建卫生公厕1座,使村庄脏乱差状况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工作作为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抓。帮单位协助村委会扎实开展“三资”清理工作,帮助村委会健全《村党支部委员会议事规则》、《村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村民会议议事规则》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村办事公开制度》、《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 “三资”清理工作管理制度,并公开上墙,有效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黎清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