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众引进一体化蔬菜大棚第一人
在民众镇接源村的农田里,一排排宽敞明亮的蔬菜大棚一字排开,整齐划一的地块,钢筋铁架上铺着透明塑料薄膜,铁架下,一条条白色的水管铺满整个大棚。大棚下,冯鉴坤新种的生菜和菜心苗迎着中午炽热的太阳长得正欢。
2011年年底,一直种植蔬菜的冯鉴坤跟随民众镇里的技术专家到番禺参观各类农业种植农场,看到别人农场里先进的设备仪器,冯鉴坤心里羡慕不已。相比较,番禺农场用先进种植技术产出的产能比他用传统种植产出的产能高了许多倍,经济效益也明显高很多。当即,冯鉴坤就下定决心引进一体化蔬菜大棚种植设备和技术。在市、镇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冯鉴坤不但获得了引进的许可,并且由于是全市引进第一人,还获得了市农业局的10万元技术引进补贴资金。
新设备投入大,冯鉴坤种蔬菜好几年积累下来的资金一下子就全投了进去。设备引进的时候还是冬天,冯鉴坤尝试着播种了青瓜种子,没想到一两个月后,温室大棚就迎来了收获。“温室大棚的作用大多数都是用来种植反季节蔬菜,通过温室效应,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进行调节,蔬菜品种也就不像露天种植那么受限制了”。通过一体化蔬菜大棚,平常劳作最繁忙的施肥、浇水等工序全自动化,搭在大棚里的白色自来水管肩负着浇水施肥的工作,再加上防虫网的作用,蔬菜患病虫害的几率大大下降,大棚里种出来的蔬菜不但是反季节蔬菜而且也成了无公害绿色蔬菜。“青瓜播种一次后,可以收获一百多天,比露天种植的天数增加了两三倍,而且产量达到一万二、三千斤,传统种植的产量最多也只能去到五六千斤,产量足足翻了一倍,再加上是反季节蔬菜,价格普遍上涨,总收入和以前相比翻了一番”。冯鉴坤十分自信地告诉记者,引进设备投入的二十二万多元两年之后就可回本,一个蔬菜大棚寿命是8年左右,剩下的六年就是利润最大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