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春苗”工程吸引知识青年回乡耕耘梦想

图:升平村“春苗”林振锐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图:三湖村“春苗”黄淑琴整理村里的图书馆。

图:“春苗”来了,村里的电脑用上了。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选拔的50名村级后备干部,已回到村里参与村务,熟悉角色,为自己的乡村发展出份力。
2 筑梦
“如何才能服务好乡亲,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成为这批村级后备干部共同面临的论题。
原本,阳春的各个村委会都配有一台电脑,多年来都是作为摆设品放在办公室,原因是没人会用。
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脑用起来,帮农民办理新农保、协助大家学习远程教育、搜索相关种养知识。
另外,他们也有创新的眼光和说干就干的劲头,看到村干部现在办公都靠写,干部、村民复印文件都要跑到镇去复印,他们就立即商讨出可行的方案并向上级部门申请购置复印机。“以前,我们复印资料都要跑到镇里面,有时候来来回回要跑几趟,有了复印机后,大家就方便多了。”崆峒村的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说。
现在,有“春苗”的村委会办公室,已经集证明出具、证件领取、信件收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了真正的“服务为村民,方便为群众”的窗口。
这群年轻人不仅希望把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带到村子里,还琢磨着如何运用自身的能力,让村容村貌变得好一些,如何带领村民们致富,让乡亲们过得更好。
“我们村里有个小学,叫黄塘思英小学,校园环境特别好,但有一块空地每到下雨天就成了泥潭,积满了污水,大家都绕道而行。以前我就想,那块地改成羽毛球场给大家打球多好啊,现在我做到了。”黄耀华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担任村的后备干部后,黄耀华与村里的领导商量好怎么召集人手,总投入需要多少,便着手筹备资金。很快,一个崭新的、排球和羽毛球一场两用的球场就建成了。“现在,村里的孩子一有空就去那儿打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我却觉得很满足。”黄耀华说。
马水镇中岗村是全镇闻名的养蚕大村,多年来初步形成了蚕桑养殖产业链。土生土长的中岗村人范修海一家人都从事着桑蚕业,虽然是90后,他却把心都扑在了桑蚕业上。成为一名“春苗”后,他希望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带动全村致富。
“当上村后备干部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个平台,我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带给全村人民。”范修海信心满满地说。
范修海回到村中后,将这几年在外面学到的先进经验传授给村民,还邀请一些养蚕大户来上课,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村民们的养蚕技能。不仅如此,他还出外为村民们找销路,通过提高养蚕技术和拓展销售渠道,往年一般卖二三十块一公斤的蚕茧,今年卖到了近40块钱一公斤,养蚕户尝到了新技术和销路广的甜头。
“这便是地缘优势,如果是别人来这个村管理,先不谈带领大家致富,就是融入恐怕都难。”中岗村的一名村干部感慨道。
阳春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大学生村官,“春苗”工程更突出“本土化”的特点,强调原籍在本村。这些后备村官,在农村土生土长,哪里有块田,哪里有条路都了如指掌,对村情村况十分熟悉,对农村、对农民很有感情。这些本土优势,使得他们在农村能待得住、留得下,同时容易进入角色。
3 困惑
原本平均年龄偏大的村干部队伍,融入新鲜血液后,给原来的村班子带来冲击,一些老干部们开始有压力和动力,在平常的工作中也积极起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然而,新老血液在融合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摩擦。相比村里老干部的务实,这群年轻人更加理想化,也更具创新精神。
“农村毕竟不像城市,很多人的思想还比较守旧,不够开放和与时俱进,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村干部和村民不能马上接受,有些还会对我们不信任。”黄耀华坦承,在村里开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就拿为学校修球场的例子来说吧!”黄耀华打开了话匣子,“投入1万元就够了,我可以拿出自己的积蓄,但我希望村民们能免费出力,共同参与村里的公益项目。他们只需每人出半天工,每天3人,轮流来做,但最后发现,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黄耀华告诉记者,当他去发动村民义务帮忙时,大部分人都无动于衷,推诿说没有时间帮忙。
也许是工作方式有些不对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和村里人观念有些不一致,刚开始,黄耀华十分困惑:我带头为村里做事情,不是为自己牟利,为何支持的人却不多?
黄耀华不气馁,他争取取得村里德高望重的干部的支持,请他们来发动村民,“这样效果好得多,最后球场终于在村民们的同心协力支持下,顺利建成了”。当然,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毕竟他们回村前与村民打交道不多,与村民们建立信任并不能一蹴而就。
黎运军也有类似的困惑。在农村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黎运军除了做日常的服务工作以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帮助村民致富,但他的想法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村民认同。
“崆峒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养业。大部分村民都靠种菜、养鱼为生。拿渔业来说,村民们现在都是春天养殖,秋冬天卖出,这样就赚钱少一些,除掉成本,仅能养家糊口。”黎运军通过调查周边村的经济情况发现,如果在秋冬天养殖,春天售卖,鱼的价格会高一倍。他还了解到,许多村子都开始用大棚种菜,这样经济效益会高很多,但是崆峒村还一家都没有。
“我把我的这些想法告诉村民们,他们没人尝试着去改变,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黎运军很苦恼。
黄塘村主任黄挥雯认为,“春苗”们有困惑很正常。“他们都比较年轻,虽然他们有学历,也有见识,但缺乏与村民交流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如果把城里的那套处理事情的方式直接放在村里,不实用,村民也不习惯。”
4 期待
当梦想照进现实,现实中的斑驳阴影也会一并显现出来。这群年轻人并未因这些小小的挫折而半途而废,相反,他们都信心满满,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
“村民们不相信我的说法,我觉得也情有可原,毕竟我没有种养经验。”黎运军现在对这些问题都看得十分淡,也更加脚踏实地,没有当初的焦躁,“我正在自己琢磨种菜养鱼,走进田间地头,主动向村民们请教技术,空余时间还自己看书,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黎运军说。
后来,黎运军在崆峒村开展工作比刚来时顺畅许多,村民们也渐渐去相信他。他希望通过这一两年的努力,通过亲自实践,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这些“春苗”们,不同于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大部分都知道该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还有些“春苗”们具有一技之长,希望用他们的特长,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黄耀华擅长计算机技术,他便自己编程,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村的人口信息系统,无论是查询还是输入,都十分方便。往年征兵时,村里往往不知怎样找出适龄的青年,他设计出这套系统后,只用输入条件,出来的名单一大叠,村里的征兵任务也很快完成了。
范修海则在积极组建养蚕、养猪业专业协会,联系懂技术的师傅,将他们请到村里为村民们传道授课。“日久见人心,村民们尝到的甜头多了,自然就会慢慢相信我的思路了。”范修海说。
学社区管理的杨玲,在岗美镇黄村村委会工作,岗美镇是养猪大镇,她期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让黄村在实现致富的同时,又能保持美好的环境。
还有永宁镇文村后备干部黄江南,写一手好字,曾在阳春二桥摆摊“江南手写”。现在,做了“春苗”的黄江南逢年过节就免费给村民挥毫,他还希望借助自己的书法优势,让村子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转眼,担任后备干部已有1年时间了,“春苗”们也越来越深入群众。现在,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对这群“春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工作非常积极,也为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黄挥雯主任说。
谢日旺书记认识到,“春苗”来了,给队伍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老干部们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村干部开始有了危机意识。过去选举,选来选去都是老面孔,现在多了新面孔,干部们再不是干好干坏都一个样了,村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死死沉沉,而是焕发着生机勃勃的朝气。
阳春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言,“春苗”的工资并不高,现在只有1000元,到明年可能涨到1300元,逐年增加一点。为了让“春苗”工程有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归,阳春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和人、财、物的投入,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于后备村官的培训和工资福利保险等。后备村官在村里任职期间,计算工龄,每月发给与现任村干部同等工资的生活费。
“只有这帮年轻人愿意回来,农村未来才有希望。”阳春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春苗”工程不仅选育了一批苗子,还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回归农村,其辐射效应不可小觑,它给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