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阳春“春苗”工程吸引知识青年回乡耕耘梦想

时间:2012-11-28 00:00 来源:阳江新闻网
字体 分享到:
 

图:升平村“春苗”林振锐深入田间地头调研。
  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和诱惑,回到村里竞争后备村官。阳春的“春苗”工程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回到家乡耕耘梦想……
  年轻就要出去闯一闯,可是却有这样一群人,在最应该翱翔天空的时候,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回到家乡竞争后备村官,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耕耘新希望。
  去年8月,阳春市委组织部正式启动“春苗”工程,并通过全市媒体公布了一则招考公告,招考50名村级后备村官,要求有志于服务农村、3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原籍在本村的村民。
  虽然待遇并不吸引人,但这次招考共吸引了200多人报名,从中挑选的50名村级后备村官,不乏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有些在广州、上海有较好的工作,但他们一个个都选择留下来,如今已在各自的村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回村
  如果不是接到村支书和村主任的那通电话,1982年出生的黄耀华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另一番样子。2007年毕业于长沙医学院计算机专业的黄耀华毕业后从深圳闯荡到上海,与朋友合开了一家网络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年仅分红就有三四十万元。

图:三湖村“春苗”黄淑琴整理村里的图书馆。

图:“春苗”来了,村里的电脑用上了。
  然而,黄耀华认为,这是他的事业,不是他的梦想。“从自己落后的家乡到珠三角,再到长三角,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村都在跑步前进,为什么我的家乡这么落后?每年回乡,我看到村里的境况一成不变,除了马路边的杂草多了、高了,老人脸上的皱纹又添了一些,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又少了,其他没啥变化。我为村子的未来担忧,很想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做点事。”黄耀华说到这儿,眼神十分诚恳。
  很快,机会就来了。
  去年10月,黄耀华所在的阳春市岗美镇黄塘村的村支书和主任分别给黄耀华打通了电话:“村里要招后备干部,有高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原籍在本村的年轻人都有资格报名。”接到电话的黄耀华十分激动,因为他原本就渴望为家乡建设出把力,便把公司业务交给同事打理,收拾好包裹,离开繁华的大上海,回村了。黎运军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他1986年出生,是阳春市崆峒村天心岗自然村人,虽然才26岁,却阅历丰富。做过汽修工,当过兵,退伍回来后返乡创业,身份又变成一个小老板,在阳春市区经营着一家五金店。
  去年10月的一天,黎运军接到家乡打来的招聘村级后备干部的电话,也毅然回到村里。“我想都没想就去报名了,我一直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不然也不会在外闯荡多年还回到家乡。”黎运军告诉记者。
  像黄耀华与黎运军这样在外闯出一番事业还盼着回村的人,其实并不多。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是个普遍现象。“我今年57岁,在村干部队伍里摸爬滚打36个年头了。我们村有5个主要干部,像我这样年纪的有3个,几个村干部都是当了爷爷的人。”谈起村里干部队伍的组成,阳春市马水镇中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日旺如是说。
  去年,阳春村“两委”班子换届结束后,阳春市委组织部对全市村干部队伍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村级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任职时间偏长、活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为51.5岁,年龄最大的70岁;文化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51人,初中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任职时间偏长:1619名村“两委”干部中,连任的有1487人,占91.9%,任职时间最长的达51年。
  阳春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村级班子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问题,阳春市从去年8月开始实施村级后备干部“春苗”工程,每3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和培养50名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并逐步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发挥出“知识青年”的优势。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选拔的50名村级后备干部,已回到村里参与村务,熟悉角色,为自己的乡村发展出份力。

  2 筑梦

  “如何才能服务好乡亲,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成为这批村级后备干部共同面临的论题。

  原本,阳春的各个村委会都配有一台电脑,多年来都是作为摆设品放在办公室,原因是没人会用。

  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脑用起来,帮农民办理新农保、协助大家学习远程教育、搜索相关种养知识。

  另外,他们也有创新的眼光和说干就干的劲头,看到村干部现在办公都靠写,干部、村民复印文件都要跑到镇去复印,他们就立即商讨出可行的方案并向上级部门申请购置复印机。“以前,我们复印资料都要跑到镇里面,有时候来来回回要跑几趟,有了复印机后,大家就方便多了。”崆峒村的一名60多岁的老太太说。

  现在,有“春苗”的村委会办公室,已经集证明出具、证件领取、信件收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了真正的“服务为村民,方便为群众”的窗口。

  这群年轻人不仅希望把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带到村子里,还琢磨着如何运用自身的能力,让村容村貌变得好一些,如何带领村民们致富,让乡亲们过得更好。

  “我们村里有个小学,叫黄塘思英小学,校园环境特别好,但有一块空地每到下雨天就成了泥潭,积满了污水,大家都绕道而行。以前我就想,那块地改成羽毛球场给大家打球多好啊,现在我做到了。”黄耀华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担任村的后备干部后,黄耀华与村里的领导商量好怎么召集人手,总投入需要多少,便着手筹备资金。很快,一个崭新的、排球和羽毛球一场两用的球场就建成了。“现在,村里的孩子一有空就去那儿打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我却觉得很满足。”黄耀华说。

  马水镇中岗村是全镇闻名的养蚕大村,多年来初步形成了蚕桑养殖产业链。土生土长的中岗村人范修海一家人都从事着桑蚕业,虽然是90后,他却把心都扑在了桑蚕业上。成为一名“春苗”后,他希望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带动全村致富。

  “当上村后备干部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个平台,我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带给全村人民。”范修海信心满满地说。

  范修海回到村中后,将这几年在外面学到的先进经验传授给村民,还邀请一些养蚕大户来上课,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村民们的养蚕技能。不仅如此,他还出外为村民们找销路,通过提高养蚕技术和拓展销售渠道,往年一般卖二三十块一公斤的蚕茧,今年卖到了近40块钱一公斤,养蚕户尝到了新技术和销路广的甜头。

  “这便是地缘优势,如果是别人来这个村管理,先不谈带领大家致富,就是融入恐怕都难。”中岗村的一名村干部感慨道。

  阳春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大学生村官,“春苗”工程更突出“本土化”的特点,强调原籍在本村。这些后备村官,在农村土生土长,哪里有块田,哪里有条路都了如指掌,对村情村况十分熟悉,对农村、对农民很有感情。这些本土优势,使得他们在农村能待得住、留得下,同时容易进入角色。

  3 困惑

  原本平均年龄偏大的村干部队伍,融入新鲜血液后,给原来的村班子带来冲击,一些老干部们开始有压力和动力,在平常的工作中也积极起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然而,新老血液在融合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摩擦。相比村里老干部的务实,这群年轻人更加理想化,也更具创新精神。

  “农村毕竟不像城市,很多人的思想还比较守旧,不够开放和与时俱进,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村干部和村民不能马上接受,有些还会对我们不信任。”黄耀华坦承,在村里开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就拿为学校修球场的例子来说吧!”黄耀华打开了话匣子,“投入1万元就够了,我可以拿出自己的积蓄,但我希望村民们能免费出力,共同参与村里的公益项目。他们只需每人出半天工,每天3人,轮流来做,但最后发现,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黄耀华告诉记者,当他去发动村民义务帮忙时,大部分人都无动于衷,推诿说没有时间帮忙。

  也许是工作方式有些不对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和村里人观念有些不一致,刚开始,黄耀华十分困惑:我带头为村里做事情,不是为自己牟利,为何支持的人却不多?

  黄耀华不气馁,他争取取得村里德高望重的干部的支持,请他们来发动村民,“这样效果好得多,最后球场终于在村民们的同心协力支持下,顺利建成了”。当然,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毕竟他们回村前与村民打交道不多,与村民们建立信任并不能一蹴而就。

  黎运军也有类似的困惑。在农村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黎运军除了做日常的服务工作以外,每天都在琢磨怎么帮助村民致富,但他的想法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村民认同。

  “崆峒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养业。大部分村民都靠种菜、养鱼为生。拿渔业来说,村民们现在都是春天养殖,秋冬天卖出,这样就赚钱少一些,除掉成本,仅能养家糊口。”黎运军通过调查周边村的经济情况发现,如果在秋冬天养殖,春天售卖,鱼的价格会高一倍。他还了解到,许多村子都开始用大棚种菜,这样经济效益会高很多,但是崆峒村还一家都没有。

  “我把我的这些想法告诉村民们,他们没人尝试着去改变,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黎运军很苦恼。

  黄塘村主任黄挥雯认为,“春苗”们有困惑很正常。“他们都比较年轻,虽然他们有学历,也有见识,但缺乏与村民交流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如果把城里的那套处理事情的方式直接放在村里,不实用,村民也不习惯。”

  4 期待

  当梦想照进现实,现实中的斑驳阴影也会一并显现出来。这群年轻人并未因这些小小的挫折而半途而废,相反,他们都信心满满,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

  “村民们不相信我的说法,我觉得也情有可原,毕竟我没有种养经验。”黎运军现在对这些问题都看得十分淡,也更加脚踏实地,没有当初的焦躁,“我正在自己琢磨种菜养鱼,走进田间地头,主动向村民们请教技术,空余时间还自己看书,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黎运军说。

  后来,黎运军在崆峒村开展工作比刚来时顺畅许多,村民们也渐渐去相信他。他希望通过这一两年的努力,通过亲自实践,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这些“春苗”们,不同于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大部分都知道该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还有些“春苗”们具有一技之长,希望用他们的特长,为家乡建设出点力。

  黄耀华擅长计算机技术,他便自己编程,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村的人口信息系统,无论是查询还是输入,都十分方便。往年征兵时,村里往往不知怎样找出适龄的青年,他设计出这套系统后,只用输入条件,出来的名单一大叠,村里的征兵任务也很快完成了。

  范修海则在积极组建养蚕、养猪业专业协会,联系懂技术的师傅,将他们请到村里为村民们传道授课。“日久见人心,村民们尝到的甜头多了,自然就会慢慢相信我的思路了。”范修海说。

  学社区管理的杨玲,在岗美镇黄村村委会工作,岗美镇是养猪大镇,她期待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让黄村在实现致富的同时,又能保持美好的环境。

  还有永宁镇文村后备干部黄江南,写一手好字,曾在阳春二桥摆摊“江南手写”。现在,做了“春苗”的黄江南逢年过节就免费给村民挥毫,他还希望借助自己的书法优势,让村子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转眼,担任后备干部已有1年时间了,“春苗”们也越来越深入群众。现在,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对这群“春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了。“他们工作非常积极,也为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黄挥雯主任说。

  谢日旺书记认识到,“春苗”来了,给队伍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老干部们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村干部开始有了危机意识。过去选举,选来选去都是老面孔,现在多了新面孔,干部们再不是干好干坏都一个样了,村子不再像过去那样死死沉沉,而是焕发着生机勃勃的朝气。

  阳春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言,“春苗”的工资并不高,现在只有1000元,到明年可能涨到1300元,逐年增加一点。为了让“春苗”工程有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归,阳春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和人、财、物的投入,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于后备村官的培训和工资福利保险等。后备村官在村里任职期间,计算工龄,每月发给与现任村干部同等工资的生活费。

  “只有这帮年轻人愿意回来,农村未来才有希望。”阳春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春苗”工程不仅选育了一批苗子,还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回归农村,其辐射效应不可小觑,它给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