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谋划三农工作新举措 蛇年实施三大工程促转型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山市农业局认真谋划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把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实施三大工程,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挖掘地方传统产品,引进高效优良品种,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具竞争优势的水果、蔬菜、花卉品牌。大力建设规模化花木基地,优化绿化苗木种植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棕榈植物、时花、盆景、袋苗、假植大树等专业化区域生产格局形成,实现绿化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常年收获、便于运输的特色小水果种植,重点推广番石榴、杨桃、柑、橙等品种,大力建设坦洲、南朗、三乡等镇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出口基地。
二是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提高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实行“一企一策”扶持,使之尽快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业的排头兵。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引导、扶持力度,发展行业联合、协作,使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及营销等环节紧密结合,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联合、大运营的格局。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等功能,鼓励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和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市场营销方式。
三是实施“精品名牌创建工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是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条件。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做好农业品牌的培育、整合、保护和推介,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创行业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抓好“三品”认证工作,以粮食、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为重点,以龙头企业、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在强化生产主体质量控制能力把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宗农产品及鲜活初级农产品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按照走精品化路线,品牌化、系列化发展的思路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坚持立足传统农耕文化、特殊地理资源和保护主体权益、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规范有序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着眼较高层次消费需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发有机农产品。同时,要大力支持名优品牌争创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扩大名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营销推介力度,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展活动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推介展示我市名、优、特农产品,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继续创新“放心菜”销售方式,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意识,不断扩大“放心菜”生产规模,强化检验检测,构建农超、农校、农企对接等直供直销平台,扩大销售面,让广大市民享受到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