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小农水”解决农户“大难题”
今年夏天,封开县莲都镇文华村松根自然村村民孔伯无需再为用水发愁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把渠道通到了田边。
“往年水库放水到田边得半个月,还得日夜守水,现在用水方便又快捷,中央、省、县级‘小农水’项目投入为农民解了大难题。”孔伯高兴地跟记者说。
农水到田头,灌溉有保障
与莲都镇同样的情形也存在于江川镇。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过去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部分的农田只能靠天吃饭,一遇上大旱,便直接影响全镇的农业生产。如今情况不同了,时值水稻抽穗时节,记者在新泰村古岗自然村农田灌区看到,正对稻田进行管护的村民在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中忙碌着。村民张清华看着哗哗流进田间的水,欣慰地说:“新泰村过去的沟渠大部分都是土沟,加之水库到田里的距离长,把水放到田里需要较长时间,沟渠渗漏严重,浪费很大,一到干旱季节就缺水,有时水根本就放不到田里。为了争水,村民们还不时发生纠纷,影响团结和生产。现在多亏了‘小农水’建设工程,建成了混凝土光滑的水沟,让村民不仅能在今年春耕不误节令,还降低了村民的劳动强度,村民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了。”
该镇镇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彭柳介绍,去年该镇在上级农业部门的资助下,对新兴、新泰两个粮食主产区的小型农田灌溉区进行全面配套改造,对水渠实施水泥硬底化10公里,受益村民310多户,灌溉水田达650多亩。
据统计,去年封开县多方筹集资金超过1.2亿元,推进实施新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投入资金1075万元,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江口镇)项目建设,对3宗小山塘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或加固25座水陂,硬底化改造28条渠道共21公里;投入资金1876万元,推进黄岗、白梅、大水口3宗灌区改造工程,改造6座渡槽,改造20公里灌溉渠道,清淤疏浚20公里渠道,重建或改造各类水闸32座、公路涵4座、机耕桥19座,有效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受益人口达2.6万人。
改造农田,水稻大幅增产
“‘小农水’工程解决了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可以说修到哪里,水稻就丰收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长安镇新地村的一位李姓村民说出了村民们的心里话。
长安镇是封开县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该镇有耕地面积2.34万亩,但项目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是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连片千亩以上农田没有一条可通机械耕作的机耕路。为切实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封开县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投入资金1100万元对该镇新地、忠良两个村委会的5000亩基本农田进行连片整治,其中新增耕地面积150亩,新增耕地率达3%。
据了解,去年封开县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2011年度南丰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工程项目和都平、莲都、大洲和罗董4个镇的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整治农田面积达1.8万亩;成功争取了谷圩河灌区、杏花河灌区2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长安镇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以及罗董、长岗、渔涝、杏花镇4个省级基本农田整治项目,项目总投资2810万元,整治农田面积达1.9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封开县水稻年亩产将由过去的800多公斤逐年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为打造全县粮食核心产区水稻高产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