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恩平桄榔一村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共同发展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时间:2013-08-05 00:00 来源:江门农业信息网
字体 分享到:

  恩平名村示范村巡礼
  近年来,恩平市根据省《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了《恩平市创建名村示范村工作实施意见》,计划在2011-2015年期间,创建名村示范村46条。至目前止,恩平市已创建了名村12条,示范村14条;今年内,还将创建名村3条,示范村6条。

  恩城塘劳村委会桄榔一村既是革命老区村又是水库移民村,有常住户籍人口70户198人,耕地面积近233亩。去年初,通过该市水库移民办、农业局、科技局、恩城街道办的联合资助,加上该村村民自筹,共投入经费227万元,开始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并于当年底被授予“恩平市名村”称号。

  发展经济

  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桄榔一村毗邻锦江河,水源较为充足。在创建名村示范村过程中,由当地农业部门专门指导,该村利用水源优势,积极调整了农业结构。该村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种植业,如种植龙眼、荔枝、甘蔗等水果以及红薯、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同时,发挥该村邻近恩城的优势,转移富余劳动力,介绍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提高村民收入。

  据该市老促会的资料显示,在农闲季节,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年劳务收入约30万元,占村总收入的60%;通过出租鱼塘和果场土地,该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也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增加到了4500元。

  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富裕生活。已经78岁的村民李华金说:“我家邻居一家7口人,种了2亩多水稻、3亩多甘蔗,加上儿子、儿媳在东莞打工,他们一家全年的收入有2万多元。现在,他们家里有冰箱、电视、空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基础设施

  电视电话互联网“三通”  

  李华金在解放初期是该村的村长,如今在村里德高望重。他说,从2005年起,恩平桄榔一村在恩平市水库移民办、老促会的支持下,为3000米长的村道捣制了宽3米的水泥路,2006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一下子解决了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此后,在恩平市恩城街道办、恩平市国土局、恩平市住建局等支持下,恩平桄榔一村完成了危房改造。李华金说:“村里的绿花公园是去年8月竣工的,公园里种有千层塔、榕树、桄榔树、九里香、大红花等,村民在农闲时就能去公园里休闲。”据他介绍,近两年来,该村先后建设了下水道管网、文化楼、公共厕所、鱼塘、凉亭、牌楼、篮球场、公共垃圾池、塘坦水泥大道等公共设施。

  80岁的村民李炎光说:“在文化楼里,我们有农家书屋,藏书有2万册,全村还实现了电视、电话、互联网的‘三通’,村里的文化娱乐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  

  村容村貌

  村民大多建起了小洋楼  

  恩平桄榔一村是锦江水库移民村,据了解,当年该村搬迁时,国家仅补助每人260元,低标准建起的房屋经过30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已出现损坏,墙体断裂、杉桷霉烂、瓦面漏水的现象屡见不鲜。每逢刮风下雨,全村人都提心吊胆。2000年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该市相关职能部门的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帮助下,村民们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大多建起了二层小洋楼,并彻底清除了过去村里经常污水横流的现象。

  此外,恩平桄榔一村已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100%实施“五保”和“低保”,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同时,村民自治制度也得到了较好落实。李炎光颇为自豪地说:“我们村没有一名吸毒人员,民风很好。我们村已成为省级卫生村、江门市文明村,我们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