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加强基础建设发展多险种 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时间:2013-09-16 00:00 来源:惠州市农业局
字体 分享到:

  强台风“尤特”带来的一场暴雨,致使惠州市近三分之一农作物(52.65万亩)受灾,直接损失3.16亿元。“农业是相对‘脆弱’的行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是农户最大的‘敌人’。”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直言农业弱点。

  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农业首当其冲。惠州市一位农业专家分析,农业要增强抵抗力,基础建设和农业保险这两件“护甲”必不可少。

  受灾现状

  全市三分之一农作物受淹受浸

  “农田里的洪水深约2米,淹了整整5天4夜。”惠东县白花镇坦塘村种植大户韦昌全说起“8·16”洪灾,仍然心有余悸。

  “这里的几千亩农地,前几天汪洋一片,就像一个大湖泊。”惠阳区平潭镇平潭村村民周先民说。

  “我那20多亩的田都被掩埋成沙坝了。”惠东县高潭镇金坑村村民黄南说。

  回忆暴雨下的农业,惠州市受灾农户诉说着情况不一的受灾模样。而洪水过后的农业,也是一片狼藉。

  “全市近三分之一农作物受淹受浸,灾情较大的作物是水稻、蔬菜、甜玉米等。”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黄观桥说,此次灾害是对农业的严峻考验。

  灾后复产

  惠州市受灾农作物复产近七成

  灾后,惠州市动用各种力量全力展开农业复产工作。农业救灾复产最需要的资源就是资金与种苗。惠州市一位农业专家向记者表示,各方面资源的筹措与分配是救灾启动的关键;农田复产复种是系统性的大工程,生产安排中要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又要考虑市场因素,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市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在9月20日前,对受灾、成灾的39.8万亩农作物通过加强管理,使其恢复正常生长,对绝收的近13万亩农作物通过改种甜玉米和蔬菜进行复产。”据悉,目前我市受灾农作物复产近七成。

  大面积改种同一品种的模式难以规避市场风险。以甜玉米为例,待收成时,上市销量必然增多,价格会相应下降。“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改种过程中,注意品种的复合搭配,规避市场风险。”该负责人说。

  基础设施

  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抵抗力

  惠州市一位农业专家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没有过硬的农田水利设施,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生产就不可能稳定持续发展。

  与现代农业相比,惠州市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惠州市提出,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今年年底前计划建设2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涉及6个县(区)(不含大亚湾区)的30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同给我市农业穿多一层‘保护衣’,以增强抵御力。农业水利设施得到完善,及时排除洪水,就能够抗击一般灾情。”黄观桥坦言,“遭遇大灾,高标准农田也难以抗击。”

  农业保险

  变“事后救济”为“事前投保”

  农业自身抵御能力需要提高,而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保障同样重要。2009年,农业保险开始进入惠州市。

  目前,全市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水稻受灾可以获得最高400元/亩的保险赔偿。“在此次洪灾中,我市约5万亩的绝收水稻可获得每亩160元的赔付。”市农业局种子科科长汤久红说,“受损农作物在收成时若减产严重也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赔偿。”

  惠城区芦洲镇种植大户林军种植了1000亩蔬菜,有七八百亩受灾,按照每亩600元的生产成本计算,约亏损40万元。庆幸的是,因为参加了目前正在试点的政策性蔬菜种植保险,林军拿到了10余万元的赔偿金,可以作为复产的启动资金。

  不过,目前蔬菜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能够像林军一样因受灾获赔的只有8家蔬菜基地。记者获悉,此次水灾后8家蔬菜企业共获赔167万元。

  根据《惠州市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工作实施细则》,参保人为水稻投入每亩每造20元保费,在保险期间水稻遭受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等自然灾害破坏造成损失时,参保人可获得最高每造每亩400元的保险金额,政策性水稻保险每亩每造20元的保费由财政和保险公司承担,农户不需要出一分钱。

  惠州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救灾复产的关键时刻,惠州市保险业发挥了保障地方经济、稳定社会、造福灾区人民的重要功能,除传统财产保险起到经济补偿功能外,政策性水稻保险、自然灾情公共责任险等新险种也功不可没。

  业内专家建议,为了健全政府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大力发展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开展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老百姓将直接从保险理赔中受益,调动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救援,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并最终实现由“事后救济”向“事前投保”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