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农艺琐谈之万寿果
小引:笔者曾专攻我国农史七载,于园艺作物,兴趣尤浓。于研读之中,颇留意故乡东莞农事,其时,东莞犹为农业县也。世易时移,所得资料及所作笔记,置之箱底久矣。今东莞市农业局创办《耕读》,邀谈旧日所学,遂翻箱倒柜,重理旧章,拣有关东莞者披笺应命。惟愧赧者,如唐宫中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一大堆不合时宜,读者教正,拭目以待也。
番木瓜为岭南产,称番木瓜为“万寿果”,恐只有东莞保留这一旧名。曩读〔道光〕《新会县志》,该志亦记“万寿果”之名,其所言性状,可判为番木瓜,而询今之新会人,不知“万寿果”为何物。1882年,欧洲人德空多尔著《农艺植物考源》(1936年俞德浚、蔡希陶译),在卷中第三章载有“番瓜”(番木瓜当时之名)一品,标题作“番瓜一名万寿果”。德空多尔原文是否如此不可知,但起码在英文翻译为中文的1936年,“万寿果”之名是通用的。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番木瓜的原产地,《农艺植物考源》说为美洲,语焉不详。1978年日本学者星川清亲著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1980年段传德、丁法元译)书中“番木瓜”条则更具体:
番木瓜原产地是在墨西哥南部或者是哥斯达黎加,至今还没有发现野生的原始种。16世纪初期,由西班牙探险队在巴拿马和南美洲的西北部最先发现了该植物,从此,在加勒比海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大概原产于哥斯达黎加的番木瓜通过巴拿马传到达连湾沿岸,从此地运到圣多明各岛、西印度群岛或其他各岛屿。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将该植物从西印度群岛引入马尼拉,然后很快传到马六甲。尔后从马六甲又传入印度,种植得到普及。从17世纪初期到中期番木瓜传到了中国。1800─1823年,由西班牙的初期移民从马加撒岛传入夏威夷。17世纪传到中国台湾后,1903年,夏威夷番木瓜种又引入了台湾。
——(1981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六、主要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星川清亲叙述番木瓜的起源与传播的途径,十分具体,但引入台湾的时间有误。现将我国记载番木瓜的重要资料按时间先后选叙于下。
康熙二十一年(1682)扬州词人吴绮客游广东,来过东莞。他在《岭南风物记》里说:
卍字果,出广州,亦名蓬松果。树本高数丈,如桄榔。蒂作卍字形,字画方正,蒂在卍字之中,生食香甘可口。
(南京图书馆藏抄本)
“蓬松果”,或“蓬生果”,是番木瓜传入广东时的初名。
吴绮友人番禺屈大均也咏之以词云:
一树蓬松,身如井上两梧桐。雄树生花雌结子,鸳鸯似,不是多情争有此。
(屈大均《骚屑词·南乡子·蓬松果》)
屈大均在所著《广东新语》中亦为之记载:
有番木瓜,产琼州,草本也,而形似木,高丈许,随其节四季作瓜,一节数瓜。以酱制之,味脆隽。
(卷二七《草语》)
这是最早关于番木瓜的记载。与星川清所言“从17世纪初期到中期番木瓜传到了中国”是可以吻合的。但在此同时,台湾也有种植。康熙二十四年成书的蒋毓英〔康熙〕《台湾府志》卷四《物产·果之属》载:
木瓜,俗呼宝果,树与白蓖麻相似,叶亦仿佛之,实如柿,肉亦如柿,色黄味甘而腻,中多细子。
《台湾志略》记载得更清楚:
番木瓜,树直上而无枝,高可一二丈,叶生树杪,结实靠干,坠于叶下。或腌或蜜,皆可食。树本去皮,腌食更佳。
(《台湾志略》卷中)
乾隆时黄叔璈《台海使槎录》卷三亦记之。近年台湾出版的《台湾农家要览·园艺作物·木瓜》,谓“清朝末年再由我国大陆引进台湾”殆即日本星川清亲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所说的“1903年,夏威夷番木瓜种又引入了台湾”一事。把木瓜引进台湾时间,拉迟了二百多年,盖未见台湾方志所载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宦游广东的吴震方作《岭南杂记》,记云:
蓬生果,名乳瓜,土人名木瓜。树高一二丈,如棕榈,叶如蒲葵。近顶节节生叶,叶间生瓜,大类木瓜(霖按:此指蔷薇科的木瓜)而青色,嫩皮微有楞,肉白多脂而无核。掐之乳随指出。酱食甚脆,子如蚕矢,二月下种,一年即高大。数年果少,则伐之另种,其树去皮可食,如萝卜,亦可酱食。余于肇庆见之。
(卷下)
以后,广东南部的一些方志,记述更多。至光绪间,广府地区还叫蓬生果。〔光绪〕《广州府志》卷十六《舆地略》八《物产·果品》引《西樵山志》云:
蓬生果树高一二丈,叶生近顶如蒲葵,叶下生子青色,微有棱,肉白,多脂,掐随指出,甚脆,土人多蜜渍之。其树有雌雄,其皮干亦可酱食,嫩如萝卜。
〔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三《舆地略》十一《物产》上《果类》引张《府志》云:
蓬松子,如卍字横直甚方正,亦名卍字果,蒂在卍字中间,不可见,生食味甘。
所谓“张府志”,指乾隆二十四年(1759)成书的张嗣衍、沈廷芳编的〔乾隆〕《广州府志》。〔民国〕《东莞县志》卷十三《蓬松子》条下有注“见《周志》”。《周志》就是周天成所编的〔雍正〕《东莞县志》,该志卷四之三《物产·果属》确有“蓬松”之名,但不言其性状,故〔民国〕《东莞县志》引张《府志》之文。其实〔雍正〕《东莞县志》卷四之三《物产·果属》全文,照抄郭文炳康熙二十八年(1689)成书的〔康熙〕《东莞县志》卷四《物产·果属》之文,〔民国〕《东莞县志》编者陈伯陶因未见〔康熙〕《东莞县志》(据〔民国〕《东莞县志·凡例》)故注《周志》而已。由此可知莞人种番木瓜,最迟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当时叫“蓬松子”或“蓬松果”。大概因蓬松子,亦名卍字果,“卍”字音“万”,流传成了“万寿果”。至今,土著莞人生日,必以万寿果作汤,取其“万寿”吉利也。
综上所述,番木瓜传入我国,广东与台湾同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杨宝霖:
有“东莞第一宝”、东莞文史泰斗之称。副教授,1936年12月生,广东东莞人。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退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东莞市政协委员。1956年起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兼农史研究。
早期研究成果《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我国最早的中英战争》、《虎门白沙是我国最早仿制佛郎机炮之地》等三个课题轰动学术界。近些年来,杨先生在国内外发表古典诗词辨析、历史考据及农史等论文50余篇。
1990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1月,《虎门历代诗选》编者之一、杨宝霖先生获得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奖”大奖“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
杨宝霖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东莞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莞邑及粤地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