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渔舟唱晚”重现宋隆河

时间:2014-12-16 10:46 来源:肇庆都市报道
字体 分享到:

没有任何描述

  高要宋隆河一景。

  肇庆市宋隆河发源于高要市蛟塘镇与佛山市高明区交界的山麓,全长约50公里,它在流经高要市蛟塘、白土和金渡等镇后,在金渡镇水口村汇入西江。 

  历史上的宋隆河曾经水患严重,1921年,民国政府为了治理水患,邀请欧洲工程师柯维廉、卜嘉设计,耗时6年,于1927年12月建成宋隆水闸。这座宋隆水闸历时87年,依然固若金汤,还在造福宋隆河畔的高要百姓。 

  在宋隆河流域有个奇特的传统节日——茶果节,这个节日已被列入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自古以来,与茶果节齐名的还有宋隆河上的“渔舟唱晚”,但由于水质污染,“渔舟唱晚”一度成为绝唱。这几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治理,久违的鱼儿又重现宋隆河中。 

  河畔疍民逐渐上岸 

  12月13日中午,疍民梁坤明划着他的渔船来到宋隆河中捕鱼。他和老伴忙碌了一天,打起了七八公斤鱼,有非洲鲫鱼等鱼种。虽然收获不大,但是让他们老两口很开心,因为几年前,“宋隆河根本打不到鱼,这两年河水经过治理后,水质变好了,那些鱼又游回来。” 

  梁坤明居住在水口村旁的宋隆河边。水口村是宋隆河注入西江处附近的一个村庄,这里曾经居住着100多户像梁坤明这样以打鱼为生的疍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宋隆河的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河中的鲫鱼、鳊鱼等本地鱼种日益减少,生活在宋隆河畔的许多疍民不得不逐渐上岸,如今的水口村只剩下梁坤明等3户疍民——其实就是三对老夫妻,他们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我们在宋隆河上打了一辈子的鱼,对这条河好有感情,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里。” 

  “渔舟唱晚”重现 

  梁坤明13岁就跟随父亲在宋隆河上打鱼,“从我阿爷的阿爷那代人开始,我们这些疍民就在宋隆河上打鱼了。” 

  那个时候的宋隆河,“水很清,鱼很多,住在河边渔船上的疍民,还有附近水口村的人,都拿河里的水冲茶、煮饭、洗菜。” 

  梁坤明结婚以后,每天跟妻子外出打鱼,“一天能打100多斤鱼虾,鱼的种类有好多,最多的是鲤鱼、草鱼、鲫鱼、鳊鱼、桂花鱼、鲶鱼等等。”没想到他们的好日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结束,“那个时候宋隆河的水已经开始变差,桂花鱼、鳊鱼这些鱼已经没有了,后来鲤鱼、鲫鱼和草鱼也很少打到,我们这些渔民不得不洗脚上岸,不再打鱼了。”   

  水口村村民莫达中与梁坤明感同身受,“我小的时候,村民都是到宋隆河挑水吃。那时候河里的鱼虾很多,我们经常在河里游水、打鱼捞虾。” 

  莫达中结婚生子以后,“河水被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发臭、发黑,已经不能饮用,河里的鱼虾几乎绝迹。” 

  让梁坤明和莫达中感到欣喜的是,从2008年开始,他们发现原本发黑发臭的宋隆河水开始变清。据介绍,高要市政府关闭了宋隆河畔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对一些排污企业实行了环保监控。“河水中没有臭味了,有些鱼又游回了宋隆河。” 

  梁坤明和另两户疍民又重操旧业,撑船来到河中打鱼,宋隆河上又重现“渔舟唱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