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 你所不知道的东莞农耕文明
《耕读》简述
新兴“制造业名城”、“世界工厂”大抵是今日东莞给外界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了。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东莞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物产丰饶的岭南“鱼米之乡”。今天东莞的农民早已洗脚上田,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但蕉林摇橹、荔熟虫鸣的农耕景象依然存在于不少人的印象中。东莞市农业局编撰的《耕读》将引领我们一起认识和反思东莞农耕文明发展史,重拾东莞农耕文明的集体回忆,展望东莞都市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晴耕雨读”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体力劳动与智力活动的完美结合,《耕读》代表传承这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也表示其内容里既有“耕”方面的农时农事,也有“读”方面的文艺视角,更有对东莞传统农业文明的现代式解读。
《耕读》旨在通过挖掘、收集和整理东莞优秀的农业历史文献和农业文化资料,利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随笔、漫画等多种形式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拓展农业服务外延,促进农业面向市民服务城市,进一步提升东莞传统及现代农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耕读》中,我们将深刻感知东莞农业历史及农业文化的厚重,同时也将体会到东莞现代都市微农业的小清新。
《耕读》版面
这里,一边挖掘品评具有东莞特色的农业美事,一边重走东莞农耕文明的传承之路,设置了“品农”、“文脉”两个具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栏目。
这里,一方面要提高阅读的层次,一方面要做些“抛砖引玉”式的工作,设置了“特稿”、“农雅”两个值得深度研读的栏目。
这里,还有“田舍”栏目,欢迎具有文学艺术才能的“才子佳人”们积极“砸稿”。
《耕读》推荐阅读
《耕读书话》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的悠然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境界:耕读。晴耕雨读,耕是实践,读是学习。耕读文化在东莞这个工业化的城市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没有忘记,曾经的东莞乃是一个鱼米之乡,蕉林摇橹、荔熟蝉鸣。《耕读》不仅是重拾东莞农耕时期的集体回忆,更是一种修养,一份情怀,一念感恩。
《东莞农艺琐谈之万寿果》
莞人生日,必用番木瓜做汤。原来在东莞,番木瓜又称为“万寿果”,生日饮用“万寿果”做的汤,取其“万寿”之意。岭南地区盛产番木瓜,而称番木瓜为“万寿果”的,恐怕只有东莞还保留着。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先生,特别为《耕读》撰文,细说关于东莞“万寿果”的一些故事。
《莞草小札》
莞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植物,一度频见于古代的典籍文献、礼仪文化、生产生活中。它的身份,既乡野粗鄙,又庙堂尊贵;它的面目,既有独特之处,又颇混杂模糊;它的发展,既曾遍野蔓生、深入千家万户,又已萎缩寥落、几为人所不识——因之甚至带上了一点神秘色彩。莞草,还是笔者所在城市得名的起源,是东莞的传统标识、往昔的衣食所赖,有心为之撰记久矣。
《用方言传承东莞农耕文化之美》
菩提子、沙稔、花黏、和碌、水瓜、沙瓜、蒲达——知道这些农作物在东莞方言中指的都是神马?东莞在历史上有着“鱼米果之乡”的称号。水稻、甘蔗、莞草、荔枝、香蕉等等农作物在历史长河的时间之轴上流动着,用语言这种文化形式连接了古代、近现代以至当代的东莞人。东莞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我们要全面地了解和记录东莞方言,不能离开农耕文化在东莞方言里的体现。
征稿与联系
《耕读》热忱地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撰稿,收集整理和发掘东莞农业文化精华,在利用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共同为弘扬东莞优秀的农业文化,提升都市农业文化内涵做出努力。
联系方式:东莞市农业局(东莞市莞城区汇峰中心H座8楼)
邮箱:nygengdu@163.com;交流QQ群:7631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