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探索扶贫“新模式”力推“精准扶贫” 覆盖城乡贫困户
驻村帮扶工作组帮助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生产,增加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
《方案》规定: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性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分类分档资源补助和奖补机制”。如以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10至20万元、20至50万元以及50万元以上为划分,结合面积按亩补助。注:奖补考核采取三年一考核,前二年按80%先补助,第三年考核合格后一次性补足余额,如考核不合格,则通过抵扣方式扣回以前奖补资金。图表/陆志坚
全市80条重点帮扶村,投入2.29亿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个,带动贫困户955户;解决10866户农户饮水问题;成立村教育扶贫基金39个;帮助贫困村推荐转移劳动力23761人…从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到解决村民“老大难”问题,再到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自2013年至今,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晒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去年12月18日,《关于统筹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出台,“精准扶贫”这一创新理念被首次提出;时隔一个多月后,“精准扶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件民生实事”,提出“村委集体精准脱贫”、“统筹城乡政府救助”、“全面提高低保水平”三大项目。
精准扶贫,突出的正是“精准”二字,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更是把“帮助送给最需要的人”。相较于以往的扶贫工作,“精准扶贫”一方面将扶贫对象细化到人,体现了“精准扶贫”和关注“底线民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将覆盖面拓展到城镇的贫困人群,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创新扶贫模式,力推“精准扶贫”,覆盖城乡贫困户。这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和创造性的政策,既是江门市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大突破,也是探索扶贫“新模式”的重要一步。
消灭贫困村
派出驻村工作组 帮扶贫困村脱贫
西湾村是开平大沙镇一处山区村落。沿着小路深入村落,可以看见,就在距离村口不远处,坐落着一座简朴古旧的小楼,这里就是西湾村村委会所在地。平日里,如果村民需要办理出生入户、计生证明等时,大多会来到就位于小楼一层的公共服务站寻求服务。
“我们村地理位置偏远,而且需要保护生态资源,因此无法效仿城市近郊农村发展工业项目,经济不发达,也导致了村集体收入的不足。”西湾村委会主任梁木兆告诉记者,尽管村里全力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和管护资源,可“经费不足确实也为服务开展带来了困难”。譬如,村干部帮村民办业务时,准备材料所用的纸张、来回前往圩镇业务部门的交通费用等,都需要村集体收入承担。可当村集体收入无法支出时,村干部有时也只能“自掏腰包”。尤其是那些负责管护资源的巡山护林员,他们平时巡查的农田、山林面积广阔,由此产生交通费用,薄弱的村集体收入也往往难以给予支持。
西湾村所面临的困难并非个案,这在全市80条贫困村普遍存在。为了帮扶贫困村脱贫,从去年6月开始,江门市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向每个贫困村派出驻村帮扶工作组,截至目前,全市80条重点帮扶村已累计投入2.29亿元,平均每村投入286.5万元,“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帮扶目标有望实现。
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保障底线民生
去年12月18日出台的《方案》提出,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性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分类分档资源补助和奖补机制”的创新举措,建立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在全市彻底消灭贫困村,保障底线民生。
同时,这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试行资源激励型财政奖励政策,鼓励农村积极保护基本农田、公益林和水源地等自然资源,力争年内全面消灭贫困村,使全部村委会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这一机制其实是通过全市财政统筹,依据全市各村基本农田、水库、生态公益林等资源管护面积大小分类分档,实施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政策。”江门市农业局局长张景卓介绍说,《方案》规定,以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10至20万元、20至50万元以及50万元以上为划分,结合面积按亩补助。同时,通过建立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和资源管护考核奖补机制,进行考核奖补。
“这样就确保了村集体收入不低于10万,解决了村集体收入问题。村干部也能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为村民服务,尤其是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管护方面。”张景卓表示。
江门市农业局局长张景卓还举例说,虽然有的村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但保护了生态资源,提供了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好的水源、土壤,供应了优质的水稻、蔬菜。“从这个角度分析,这一机制还体现了一种均等化的理念,展现了全市的统筹作用。”
“《方案》的实施确实让村居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管护更有保障,帮助贫困村村民解决了大问题,也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开平市大沙镇西湾村村委会主任梁木兆说。
精准扶贫
“一户一策”抓住贫根下对药
今年50岁的陈文颖是台山北陡镇小洞村村民,家里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为维持生计,陈文颖与妻子苏美月一直在广州从事建筑工作,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微薄的收入仍能满足家里的基本生活。
可是,2012年的一次变故把整个家庭拖进了困难境地,陈文颖半身瘫痪,丧失工作能力,妻子左手粉碎性骨折。“这次意外事故,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本就不富裕的家里,这两年为了治病花去了近10万元,读大学的女儿曾想放弃学业。”苏美月含着泪说。
去年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到来,为陈文颖一家带来了希望。得知情况后,帮扶工作组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一方面帮助苏美月种马铃薯、就业,一方面支持他们的女儿完成学业。“幸好有工作组,给了我们希望、温暖和勇气,才使我们能够坚强地生活下去。”
相似的一幕,还在更多驻村扶贫工作组身边发生着。谈到贫困户帮扶,驻小洞村帮扶工作组组长王坚认为:“每家贫困户都有特定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长效脱贫,才能强化脱贫帮扶工作的效果,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念和积极性。”
农村“精准扶贫”覆盖面扩大
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江门市落实“一户一策”,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正在带领着全市80条贫困村的1056户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路。
在此基础上,江门市出台的《方案》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制度,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和挂钩办法”,“采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引导80条贫困村内的1056户4088人的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同时,江门市还将加大帮扶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80条贫困村以外的2823户8839人的农村贫困家庭同步实现脱贫目标,进一步扩大了贫困户“精准扶贫”覆盖面。张景卓表示:“(江门市)将80条贫困村以外的贫困户也纳入扶贫范围,这就是要做到‘精准扶贫’,体现公共资源的均等化。”
自此,江门市扶贫救助的农村贫困家庭达到3879户12927人。这一创新性举措,突出了江门市以贫困户个体及家庭为帮扶重点工作的“精准扶贫”,以精准高效的措施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探索了精准扶贫的“江门模式”。
统筹城乡
城市贫困户纳入扶贫工作
与农村贫困户不同,朱瑞婷是家住蓬江区的普通市民。如今她与父母一同住在4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因病长期待业在家的老父亲,每月能领900多元的救助金,而在外打散工的老母亲,每月挣三四百元。在朱瑞婷看来,扣除父母每月五六百元的医药费,以及她一年近8000元的学费,加起来仅1000元左右的生活来源,已经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了。虽然他们得到了低保等救济金的帮助,可家庭生计依然困难,脱贫的愿望强烈。
朱瑞婷家庭的情况在江门市城镇中也并不鲜见,相较于“有田可种”的农村贫困户,他们的生活境遇面临着更多困窘。随着《方案》的出台,像朱瑞婷一家这样的2630户城市贫困家庭,也被创新性地纳入到全市扶贫工作范围内,建立起了统筹城乡的贫困户帮扶工作机制。
据统计,截至目前,政府救助已覆盖全市城乡6509户贫困家庭,有19748人。“把城市贫困户也纳入帮扶范围,统筹城乡,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精准扶贫’。这是江门市委、江门市政府实施的创新举措,这一尝试在全国都还没有。”江门市农业局局长张景卓说。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面向城镇贫困户,提出了“参照农村扶贫做法,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对象,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策’帮扶”的要求。市民政局救灾和社会救助科科长吕俊杰认为,“城镇和农村在实行‘一户一策’方面,思路是相似的,但侧重点不同”,帮扶重点将集中在创业、就业、医疗、入学等。
低保标准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城镇贫困户的同时,《方案》还提出,我市将建立全市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珠三角周边发达城市标准、江门市经济发展水平等,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并分步实施启动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机制,出台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在全市全面实施分类低收入群众优惠保障措施,城乡救助“力度更大”、“范围更广”。
“低保提标、低收入家庭的资料完善,试探性地实施精准扶贫的措施,这是今年开展精准扶贫的三个重要工作。”吕俊杰告诉记者,“我市的计划是要把低保标准尽量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今年江门市全市城镇及东部三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50元/月,鹤山农村提高到460元/月,台山、开平、恩平三市提高到420元/月。东部三区一市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达384元以上,农村达到186元以上;西部台开恩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达到374元以上,农村达到172元以上。
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机制的启动实施,在《方案》中备受关注。记者从江门市民政局了解到,江门市蓬江、江海、新会“三区”早于《方案》出台前,即已出台实施了低收入家庭优惠政策。《方案》要求,鹤山市要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台山、开平、恩平则将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实施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机制。
“今年,我们要确立低收入家庭的概念、认定办法、帮扶措施,然后对有劳动能力的城镇低保户实施帮扶。通过这些试探性的工作,为2016年制定更完善的扶贫方案。”吕俊杰表示,其中,“如廉租房的租金优惠,水电费减免等,普通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可享受约2000元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着手对市区低收入家庭优惠措施进行修订,优惠政策有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声音
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李超奇:
扶贫开发 要城乡统筹、精准发力
江门市《关于统筹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工作方案》提出,把城镇低收入家庭纳入扶贫工作范围,建立城乡统筹的贫困户帮扶工作机制。这完全符合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扶贫工作的城乡统筹,主要是基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的是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增强公平性、保证可持续性,也是立足于江门贫困人口城乡分布现状的科学决策。
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就是必须制定城乡贫困家庭的具体认定标准和办法,以及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的联动机制。只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状况,以及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适时调整贫困家庭认定与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才能真正面向特定贫困人口、实现精准扶贫,为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江门市扶贫工作的精准发力,还体现为重点对有劳动能力的城镇低保户实施帮扶,同时实行“一户一策”,把帮扶的重心放在就业、助学、创业等方面。这样的做法能够培育和增强低收入家庭自身的解困脱贫能力,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