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候鸟捷足先登栖息东莞市沙田

时间:2015-03-24 14:36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承诺于春节期间与市民见面的穗丰年水道并未如期迎客,工程款项未能及时到账,拖延了工程施工进度。不过,这片生态示范区的作用已凸显出来。东莞市沙田镇委员会党委委员许松柏说,现在有不少候鸟重新回到沙田,生态建设已有初步效果。日前,记者从东莞市沙田镇虎门港方面确认,镇港打造的“港湾新城”蓝图中的一大亮点东莞市穗丰年水道示范片区拟于今年6月份完工,预计7月份对外开放。据了解,东莞市穗丰年水道示范片区是东莞重点打造的10个水乡特色发展示范片区之一,总投入约4.5亿元,建成后将有利于推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全面建设。

  打造14公里生态文化长廊 

  据镇港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市穗丰年水道南起狮子洋畔的西大坦围垦水闸,北至东江南支流旁的杨公洲仁和特色村,将穗丰年河、南环河、淡水湖连为一体,全长约14公里,最宽处达252米,最窄处约49米,总面积约157.9万平方米。

  东莞市穗丰年水道工程不仅是东莞市重点打造的水乡十大特色发展示范片区之一,也是东莞市沙田镇虎门港建设生态港湾新城的一大亮点,项目涵盖了园建、绿化、土方、水体、水电及建筑小品等多方面,总投入约4.5亿元。

  “我们的目的是还原当时疍家人的迁移历史以及独特文化,重新塑造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东莞市沙田镇委员会党委委员许松柏颇为兴奋地告诉记者,东莞市穗丰年水道工程设计了“祭海潮歌”、“载月渔归”、“咸歌觅贝”、“江舟唱晚”、“咸田水韵”、“疍艇花海”、“芳草水寮”等景观,再现疍家先民出海捕鱼、登舟上岸、拍围筑田、咸水耕种、疍歌传情等历史风俗。除此之外,水道两边还种植了无瓣海桑、桐花、草海桐、秋茄、拉光木等红树林植物,和莞草、马蹄、菱角、慈姑等特色植物以及假萍婆、黄槿、火炬树等耐盐碱植物,各种植物有机连成一片,形成“海上森林”的优美水乡景观。

  “前段时间我们来检查的时候,发现一群白鹭从我们头上飞过,不少候鸟重新回到东莞市沙田,这表明我们的生态建设是卓有成效的。”许松柏如是说。据了解,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和水系内鱼虾繁育,可还原生态系统,吸引迁徙候鸟回归在区内觅食、栖息、繁衍,沙田将重现“曲水芦苇荡,鸟憩红树林,江舟渔歌韵,人鸟乐游悠”的美景。

  推动水乡片区经济发展 

  据许松柏介绍,东莞市穗丰年水道体验园是一个融生态保护、文化展示及体育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河疍家文化体验园。穗丰年水道建成后,两岸将会种植一部分疍家人时期的农作物,如水稻等。目的在于除了让游客感受到当时疍家人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水道两岸传统农业向体验观光农业的转型。许松柏还告诉记者,“如果水道两岸的体验观光性农业获得成功,将对水道周边农业的转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除了发展体验观光农业,镇港还将根据自身的优势,计划通过运用海鲜一条街、干货一条街等,销售海鲜、鱼虾等水产品和莲藕等农产品,发展商贸购物旅游产业,并带动群众就业创业。

  据镇港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方便游览,东莞市穗丰年水道两岸共规划设计景观路9.8公里,可供机动车和自行车通行,人们可从北部的杨公洲骑单车,沿着河岸,一路不间断骑行到南部的西大坦。另外,镇港还在沿河各个景点设有码头,游客可以搭乘游船进行游览,由于东莞市穗丰年水道与整个水乡片区相连,游客也可搭乘游览船前往洪梅、麻涌等镇。因此,东莞市穗丰年水道建成后,将加强水乡经济片区之间的联系,全面推动水乡片区经济的发展。

  水乡发展示范区带动环保提升 

  2013年5月,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水乡特色发展示范片区工作方案》。该方案透露,在水乡十镇一港范围内选取了十大片区,作为重点打造的水乡特色发展示范片区,力争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推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全面建设。

  十大水乡特色发展示范片区为水乡新城片区、中堂风情岛片区、高埗中心涌片区、万江龙湾滨江片区、道滘大罗沙片区、望牛墩赤滘口河西岸片区、洪梅洪屋涡水道西岸片区、麻涌华阳湿地片区、石碣水南唐洪片区、沙田穗丰年水道片区。据了解,该方案通过以后,所规划的片区启动了相关的建设工程,目前各个片区的施工进度不一。以东莞麻涌华阳湖湿地公园建设为例,东莞市华阳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面积约3000亩,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梳理原有如织的水网河道,形成湖面河涌相结合的生态水景。通过改造水岸两侧植物景观,形成季节性花田与湿地植物群落,成为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生态湿地旅游区。

  “东莞市麻涌的成功也让我们对穗丰年水道片区充满期待,希望其早日建成,让东莞市沙田美景吸引八方来客,擦亮独特的沙田疍家文化品牌。”沙田镇穗丰年村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