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江门市新会大红柑尚存圈枝种植

时间:2015-05-18 09:41 来源:江门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众所周知,“广东三宝”之首的江门市新会陈皮,是用地道新会大红柑的果皮制作的;但过去几百年来其品种繁殖,都采用“圈枝”的方法,恐怕知道的人就不算多了。

  “圈枝柑”与“驳枝柑”

  江门市新会大红柑学名“茶枝柑”,根系发达,其种苗繁殖,传统是在母树上“圈枝”,以禾草缠上泥土,让它生根,长成树苗后移植到大田,以这种方法育苗种出的,俗称“圈枝柑”,被视为是最正宗的新会柑,其果实偏小,果皮较薄,果味很好,制陈皮质量极佳,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差,产量不高。

  茶枝柑嫁接亲和性良好,上世纪70年代,农业科技人员利用这一特点,研究出以柠檬等其他苗木为砧木,通过嫁接方法培育种苗,以这种方法育苗种出的,俗称“驳枝柑”,其果子大,产量高,抗病力强,但质量逊于圈枝柑。

  传承“圈枝”技艺者凤毛麟角

  2006年,江门市新会陈皮、新会柑双双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借助“新会陈皮文化”的翅膀,更得益于良好的植保技术,行业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目前新会大红柑种植约有3.7万亩,柑果年产量近3万吨,种苗的培育,基本上采用先进的“驳枝”技术。

  在新会民间,传统观点认为“圈枝柑”最正宗纯种,能传承新会大红柑的基因。然而,目前整个地区传承“圈枝”技艺的已是凤毛麟角,以“圈枝柑”制作的新会陈皮非常稀罕,收藏价值甚高。新会“圈枝柑”陈皮成为高品质的追求,一皮难求。

  江门市东甲遗存“圈枝柑”繁育种植

  江门市会城东甲村历史上是著名新会柑橘种植基地。清代,新会甜橙作为岭南佳果,曾被朝廷指定为贡品;新会橙有着数百年栽培历史,原主产于附城源清坊东甲,故以“东甲甜橙”“东甲老树橙”为代表。新会大红柑的“东甲柑”数百年来保持纯种至今,为“老树柑”圈枝繁殖,源远流长。新会俗语“圆身橙、扁身柑”,东甲柑橙的这一外形特点非常突出。至今,东甲村仍有遗存“圈枝柑”生产,但也不是全部,目前约有600亩,弥足珍贵。

  愿有志人士为传承这一新会柑传统种植文化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