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江门市农产品“赴京赶考” 恩平簕菜、鹤山红茶“金榜题名”

时间:2015-08-24 08:26 来源:江门农业信息网
字体 分享到:

    8月20日,恩平簕菜、鹤山红茶参加农业部组织的2015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我市继开平马冈鹅、蓬江杜阮凉瓜之后,再增2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江门市农业局副局长林立业率两市申报小组赴京,通过专家评审后表示,恩平簕菜和鹤山红茶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从国家层面依法受到了保护,将迎来保护和开发的新机遇。

 

农业部评审会现场

 

    据恩平市和鹤山市农业局有关专家指出,恩平簕菜、鹤山红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成功后,恩平簕菜保护范围包括恩平市全境,保护区域地理坐标东经112°31′~112°46′,北纬22°13′~22°41′;鹤山红茶保护范围包括辖区内21个村委会,保护区域红茶生产面积333.33公顷,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2º28′~113º2′,北纬22º28′~22º51′。

 

 

    恩平簕菜学名白簕,别名白簕花,又称白簕菜、榄树菜、三加皮、三叶五加、鹅掌簕等,属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是一种生于山坡、沟谷林边和灌丛的野菜。恩平产出的簕菜酥脆、甘凉、爽口,风味十分独特,且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安神定眠、舒筋活血及清肝等功效,是目前在恩平及周边地区十分流行的药食兼备的野菜。

    恩平簕菜古已有之,恩平人上世纪初已开始采摘食野生簕菜嫩梢,并总结出清明吃簕菜可明目的验方,“要想眼睛明,清明吃簕菜”的古老谚语一直流传至今。经恩平人近二十年的人工驯化栽培实践和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一套特别的生产方式,成为我国最早进行簕菜人工驯化种植及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地区,全市簕菜种植面积420公顷,总产量6250吨。

    恩平簕菜烹调手法多样,有簕菜滚鲫鱼、 蒜蓉炒簕菜、碧绿黄金蛋等菜式,美味为各地食客赞不绝口;已开发出簕菜茶、簕普茶、簕菜汤料、簕菜面、簕菜饼、簕菜沐浴粉、簕菜牙膏等产品。注册商标有“大人山”、“锦云恩州”、“石头村”、 “雪荘”、“响山”、“黄亚山”等。

 

恩平簕菜菜式

    鹤山红茶茶树品种引自云南大叶种,植株性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树高0.8~1.2米;茶树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裂后露出种子。经过萎调、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制而成的鹤山红茶营养丰富,饮用效果极佳,含有大量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具有利尿、消炎杀菌、解毒、提神消瘦、生津清热、健胃整肠助消化、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辐射等功效,其名声随着五邑侨胞们扩散海外各地,成为当今社会一种绿色生态时尚的健康饮品。

 

 

  

鹤山红茶

       鹤山茶叶为鹤山著名土特产,鹤山人种茶始于宋代。到清道光初年,种茶面积达5333.3公顷,年产毛茶425吨,年出口茶叶300吨。据清道光《鹤山县志》载:“茶园8万亩,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6万担,鹤山茶几占全省输出量之八九成,其输向地近如南洋,远至欧美。”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鹤山作为广东茶叶主产区的领先地位,逐渐被英德所取代;上世纪80年代,鹤山人奋起直追,茶叶生产出现起色。近年来,鹤山市以“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为导向,制定出台了《鹤山红茶生产技术规程》,建立鹤山红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从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着力提高鹤山红茶品质和产量。2011年5月鹤山市合成制茶厂制作的鹤山双石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银奖;在2014年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广东省十大茶乡评选活动”中,鹤山红茶重要产区的双合镇被评为“最具生态价值茶乡”。目前全市红茶生产面积超333.33公顷,年总产值超1亿元,年产500吨红茶尚未能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