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韶关:1亿新型职业农民打哪儿来?

时间:2017-05-09 15:05 来源:韶关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今后,农业经营主体的个体形态必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谈到我国未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一再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务农中青年农民是培育重点

  目前农业劳动力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态势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哪些人会被纳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范畴?张晓山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培育的重点是目前正在务农的中青年农民。  

  除了在岗务农者外,张晓山认为,还要吸引一批有意愿投身现代农业的“返农者”,重点吸引在岗务农者的后代——“农业后继者”,由他们构成“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同时,选拔一批现有的农村专业带头人,再吸引一批大中专学生,培养和储备“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按照我国现有耕地数量18亿亩来计算,需要规模农户或家庭农场3000万户左右。再按每个规模农户或家庭农场3个农业劳动力(含农业工人、农业雇员)计算,总人数为9000万,这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另外,据统计,目前我国专业服务型农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由此推断,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应在1亿人左右。

  为三种类型设计不同培养路径

  “传统意义的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无法完成在岗农民教育,培养不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张晓山在研究报告中指出。  

  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需求,课题组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培养路径。  

  对于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在岗务农农民,重点在现有的“送教下乡”、政府购买成果基础上,完善软硬件条件,进行精细化管理,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多元协同参与。

  对于返乡务农者,则重点加强现代农业职业精神教育,坚定其职业选择,同时加强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此外,还要培养一批有较高学历、素质全面的后备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这需要对大中专学生,特别是涉农大中专学生的教育培养进行系统设计。教育内容上,以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为重点,引导职业选择;实现形式上,可“点对点”与各类农业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合作,“点对线”与区域主导产业或主推技术合作,“点对面”与农业产业园区合作,“点对体”与农区地方政府合作,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立体“产教联盟”。

  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

  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议在政府统筹下,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发改等多个相关部门参与,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培养主体机构力量,广泛吸纳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大联合、大协作、大发展,形成农科教结合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可在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国家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补偿制度试点;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国家免费提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职业技能教育;对全日制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助学补贴;设立青年农民农业创业基金。  

  三是加快建设培养对象信息库和教学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培养。  

  四是加强教育培养条件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等主体机构的办学条件,吸纳优质教师资源,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更好地履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职能。  

  五是推动教育培养国际化,支持我国农业“走出去”。随着农垦系统、农业龙头企业在国外的快速发展,培养国际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在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时,将培养国际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一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