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级非遗项目林旁粽技艺传承面临窘境
去刺、削条、洗净、编织……5月20日,2017东莞文化四季之非遗季开幕式上,刚刚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的东莞市虎门林旁粽制作技艺吸引了众人的关注,造型独特的林旁粽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悉,林旁粽有八种形态,寓意各不同,而因为编织过程复杂,已经很少有人能完整编出八种形态。项目传承人林容弟已经81岁,其女儿和儿媳作为继承人也都已经50多岁,林旁粽技艺传承面临窘境。
据林容弟的儿媳梁珍玲介绍,传统的“林旁粽”有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八种形态。装果蔬的“菜篮”寓意丰衣足食;装鱼的“鱼篓”寓意风调雨顺;捕捉河虾的“虾迳”寓意钱财有进无出;睡觉用的“枕头”寓意高枕无忧;神仙穿的“神靴”和农民种田穿的“凉鞋”寓意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读书写字的“笔架”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伶俐;守门小狗的“狗头”寓意家宅平安。
“林旁粽”的制作很不容易,其所需的原料中,林旁这种植物的叶子是关键。林旁树一般生长在湿润山地或溪流旁,林旁叶狭长,背棱和两侧长满粗硬的刺,要摘它的叶子不容易。当日的活动现场,林婆婆的女儿王曼玲演示了编织过程,她将一条条准备好的林旁叶上下左右穿插、拉紧,如此重复数十次一个“菜篮”才渐渐成型。她说,林旁树叶并不好处理,每条叶子上都有刺,如果没有经验,很容易扎到手。编织好的“林旁粽”会留下一个小口,以便填充馅料。“比较难学,我有基础都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才学会八种形态的编织,如果没有基础差不多要一年时间才能完全学会。”梁珍玲对记者说,现在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来学。
由于制作“林旁粽”过程繁杂,编织讲求手工和技术,加上年轻一辈对这种制作技艺不感兴趣,“林旁粽”制作技艺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窘境。虎门镇希望借此入选非遗项目这一契机来保护该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