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倒春寒”致秧苗黄化,需防立枯病

时间:2020-04-17 15:03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1.jpg

水稻秧苗受冻害后黄化死亡。

  “清明前后,我们这接连迎来连续雨水和大幅降温,部分水稻秧苗受到冻害,许多已经发黄死亡。”清明节前后的“倒春寒”,让湛江水稻种植户吴全苦不堪言,现在他们正在趁着近来的晴好天气进行补救。
  近年来,“倒春寒”已成为威胁早稻生产的恶劣天气之一。低温天气直接影响水稻种子出苗、生长,甚至导致秧苗的生理机能失调,甚至诱发立枯病等病害,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和死苗,贻误农时,给种植户造成损失。
      “倒春寒”来袭,水稻烂秧死苗
  近日,广州、江西、湖南等多个南方稻区被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侵袭”,甚至出现了气温低于10℃以下的普遍中度和重度“倒春寒”天气,对早稻秧苗生长以及大田水稻直播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会导致水稻旱育秧苗床和湿润秧田易发生烂芽、死苗现象。因为低温阴雨削弱幼芽和幼苗的活力,诱使土壤、水中的绵霉菌、立枯丝核菌等弱寄生菌侵害。
  遇到“倒春寒”,当农户管理不当时,秧苗就极容易出现枯死。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农户虽然盖了薄膜,可用的薄膜却是去年老旧薄膜,存在破损,导致保温效果差,低温来临时未修复或加盖薄膜,低温过后也不注意观察秧苗生长情况,导致秧苗出现枯黄,甚至死亡。
  “倒春寒”加上阴雨天气,也容易导致秧苗发生立枯病。吴全告诉记者,秧苗处于二、三叶期,在根基部长有棉毛状白色菌丝,基本判断为立枯病,常见有青枯型和黄枯型死苗。青枯型心叶萎蔫卷成针状,全株幼苗呈污绿色枯死,常成片发生;黄枯型死苗从下部叶片至心叶、叶尖向叶基依次变黄,茎基部出现软化变褐,幼苗黄褐色枯死,容易拔断,常在秧田中成簇发生。
      重点防治秧苗立枯病
  防治立枯病,种植户一方面要加强苗床管理,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秧苗长势,若发现立枯病需要及时开展药剂防治。
  一般情况,农户可在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秧田湿润,以利于扎根出苗,二、三叶期以保温防冻为主,浅水勤灌,防止死苗,若遇连续阴雨时要及时排水。旱育秧田要施足基肥,或提前培肥苗床,保持土壤疏松。
  薄膜育秧田和旱育秧田要注意苗床温度的变化,秧苗期间的温度控制在30℃以内,若超过30℃以上,应适当揭开农膜通风口降温;若低温阴雨天气,要注意修复破损薄膜或加盖薄膜保温,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过长宜隔三五天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
  防治水稻秧苗立枯病,苗床需用敌磺钠、甲霜灵、恶霉灵等进行苗床消毒。秧苗发病初期或在秧苗1叶1心至3叶期,用精甲霜灵、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等进行喷施防治。
      加强秧苗管理,合理确定补种
  不同地区“倒春寒”给秧苗带来的伤害也不相同,农户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田间秧苗管理,将减少降到最低。
  1、精心管护存量秧苗
  根据往年实践经验,一般低温过后出现大量烂秧死苗的时间多为升温后2—3天,若及时观察到秧苗秧苗早晨叶尖没有水珠或出现零星卷叶死苗,可选用甲霜·恶霉灵、恶霉灵、丙森锌、敌磺钠等药剂,并加入芸苔素内酯、碧护等生长调节剂及能促进生长的微肥,采取喷雾方法进行防治。
  对于有条件继续盖膜的苗床,可以选择中午温度稍高的时间盖膜保温。不能继续盖膜保温的苗床,应抓住气温开始回升的时机,合理追肥,促长壮苗,精心管护存量秧苗。
  碰上晴天等利好天气,可早上放水晒田,促进弱苗生长;也可以通过早上放水晒田,傍晚灌浅水保温的方法促进秧苗生长。同时,本着杀菌和生理调节双重作用的原则,推荐选用“30%乙蒜素”8ml加“1.6%胺鲜酯”10ml对水15kg手动叶面均匀喷雾,实现保苗促生长,并注意防治一代螟虫、蚜虫、稻蓟马等虫害。
  2、加强苗床薄膜的管理
  对于未揭膜炼苗的苗床,即使秧苗出苗,也不要急于揭膜炼苗。等气温稳定回升到13度左右,选择晴天近中午时间开始揭开两头,下午4点前盖膜,逐渐缓慢炼苗以适应环境,避免冷害。
  3、合理确定补种
  若秧苗死苗比较严重,如在低温过后4—5天才发现的,救护后很难用于机插秧,可用于抛秧、手工移栽,并根据缺苗量进行补种、补苗。对于出苗差的苗床,可以暂缓决定补种,等气温回升后再调查出苗状况,如果烂种,即可及时补播。
  4、延迟播种对策
  倒春寒如果持续,将直接影响播种,导致播种期延迟。迟播的苗床,坚持合理密植,最好不要加大播种量,以提高秧苗素质。
  密切关注天气状况,一旦气温稳定回升,预计第二天天气将好转时,及时浸种,第二天要及时抓住晴天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期间播种盖膜,提高苗床温度,确保较高的出苗率。
  水稻秧苗受冻害后黄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