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都市风光 又有田园乡愁
东城“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显
东城周屋稻田的特色观景台。东城住建部门供图
“在这里住了20多年,看着很多老房子变成了新模样,荒地建成了小公园,周屋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7月26日下午,说起家门口刚完成改造的润园水田印象博物馆,正与老街坊在榕树乡韵广场乘凉闲聊的张阿姨颇为感慨。一方面是对几十年“老周屋”的不舍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对周屋新变化的满足和期待。
作为东城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项目核心所在,7月的东城周屋,塘河悠悠、稻香四溢,莞式传统村居与山水田园景观相得益彰;机器轰鸣、草长鹭飞,现代工业和农耕生态文明融洽并存。这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划分工业区、住宅区、农田保护区三大片的基层社区,经过20多年来的和谐发展,不仅成功引进徐福记等高质量的产业工业,也保留了650多亩农保水田和600多年历史的宗祠,形成“工业与农业并存,社区和田园共绿”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景象。
如今,随着周屋稻田观景长廊、水蒲桃公园、滨江绿道等项目建成,众多特色元素组成的一幅都市田园图在周屋社区徐徐展开,向外界展示东城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建设的新图景。
初步建成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
阳光下,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犹如“黄金海洋”,微风吹来,泛起阵阵“稻浪”,连片的稻田与周边的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和谐、丰收的美丽乡村田园丰景……近日,东城周屋650亩稻田里如期迎来丰收,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之余,人们惊喜地发现,今年的周屋变得更好看了:稻田上有环绕连廊的玻璃栈道,周边新增了稻香书院、润园博物馆等特色建筑。
7月,与周屋稻田一同迎来丰收的,还有东城街道乡村振兴工作:以周屋社区为中心,延伸至余屋、温塘的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初步建成,稻田、湖泊、宗祠、民居,玻璃栈道、观景台、稻香书院、水田博物馆……众多特色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市民在观赏游玩田园乐趣中,也能进一步学习了解农耕文明、体验东城街道乡村振兴的创新成效。
据了解,早在2018年,以周屋社区为中心的片区便入选了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按照计划将围绕周屋、余屋、温塘三个社区的优势资源,打造一个以历史风貌游览、莞式人文体验、生态农业休闲、产业创新升级为特色的东城美丽村居综合发展示范片区。
“示范区面积约5.18平方公里,投资额约1.395亿元。”东城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利用片区内的优势产业基础、莞式传统村居与山水农田景观资源,将绿色生态建设与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并行,并整合田园、湖泊、宗祠、民居、树木、民俗与滨河空间等资源,融入节气文化、宗族族训文化、农耕文化等,全面提升片区景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
其中,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环境品质,示范区周边将建设包括周屋荷花池公园、周屋公园、榕树乡韵、润园水田印象博物馆、水蒲桃公园、进士牌坊和稻香书院、大地连廊等特色景观。
“这两年建了很多新的景观,榕树乡韵广场就是我们村民最常聚集的地方。”张阿姨说,除了新建稻香书院、玻璃栈道等新建筑、新设施外,通过“三旧”改造,社区旧仓库也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村里的整体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升。
以“全域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东城街道乡村振兴暨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东城就提出以“全域项目化”推动乡村振兴,让项目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主战场,用一系列的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作为全方位展现东城街道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的生动案例。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治理有效、民生保障五大类,从各社区、单位报送的乡村振兴项目中筛选了35个重点项目。”东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总投资约289.29亿元,全部纳入“2020东城版社区振兴重点项目库”。
其中,产业兴旺类项目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突出体现“农味”“村味”的原则,重点选取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农村改造等项目,共7个项目总投资275.9亿元;生态宜居类项目围绕营造洁净美丽村居环境,重点选取“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社区道路升级、公园建设、社区环境提升等项目,共13个项目总投资7.06亿元。
此外,还有乡风文明类、治理有效类和民生保障类项目,分别围绕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突出提升社区“文化味”,重点选取文化传承公园建设等项目,共4个,总投资1.06亿元;围绕打造和谐善治社区,重点选取警务区升级改造、人脸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项目,共4个项目总投资5650万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重点选取基层卫生服务站建设、学校建设等项目,共7个项目,总投资4.71亿元。
东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东城街道已推进79项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约385.08亿元。将通过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牢牢稳住农业农村发展基本盘,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连点成片勾勒美丽乡村新图景
不久前,距离周屋社区约10公里的梨川社区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举办第二届丰收节,割稻谷、捡鸡蛋、摘冬瓜、抓大鱼……丰富多彩的田园体验活动让市民切身体会了一把都市田园乐趣。
作为东城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位于东江南支流中的大王洲半岛,由原本荒置的土地整合而成,总占地面积近300多亩,是梨川社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项目。
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提升,该片区由以前环境杂乱、野草丛生的大王洲荒地,变成满园瓜果飘香、遍布农耕文化之园,并于2019年6月正式开园,以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精心打造太空果蔬展示、水上水稻试验田、无土栽培大棚农业生产示范项目等,并有机融合并展示了二十四节气农事知识、农耕文化体验、旧农具体验、新型农业栽培技术推广等科普教育主题。
“从前的广场没这么大,环境也没这么好,周边有些没住人的旧房子,显得有点破烂。”张阿姨指着榕树乡韵广场附近的房子告诉记者,周屋社区的很多景观,也都是在荒地、旧建筑上重新改造提升而来的。
比如,水蒲桃公园以前是荒地菜园,蒲岭公园和后山步道曾是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润园博物馆是在社区旧仓库上重建的,近6公里的寒溪河河堤路是从乡村泥路升级为绿道,余屋风水塘和宗祠、温塘宗祠周边增加了休闲广场配套设施……
经过统一规划和建设改造,一处处荒地、菜园变成休闲小公园,一栋栋旧建筑焕发出新活力,示范区在“产村人”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开启了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探索。
不仅如此,示范区内的景观建设还将进一步配套于产业提升和片区品质。比如,以区域内东城科技园为依托,以徐福记优势产业品牌为龙头,强化工业旅游的主题理念,将工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激发多维度的产业链延伸;统筹现有农田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主题特色鲜明、季节时令性突出的农业特色景观资源;通过采摘活动、科普教育、休闲设施、健身步道等体验方式与配套设施开发建设,构建复合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
同时,依托现有基础景观资源条件,进一步盘活片区内具有悠久历史且闲置的古村落和社区集体的公共建筑,引导适时开展民宿、摄影、写生、陶艺等文化产业聚集点,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活化旧村庄,提升乡村风貌。
“榕树乡韵广场再往前便是周屋和余屋的交界处,都连成一片的,真好!”站在榕树乡韵广场,看着对面的水蒲桃公园、余屋风水塘、进士牌坊广场等,张阿姨由衷地感叹东城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