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下乡 “金点子”助农
136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梅州141个贫困村
农村科技特派员把“科研室”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受访者供图
张明新是丰顺县潭江镇粉輋村的农场主,今年农场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他并不慌张,一切皆因许良政——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
这是许良政带着科技下乡的第四个年头。2016年,许良政和他的团队将柚类新品种带到张明新的农场,经过4年示范栽培,预计丰产后每年产量能达10万斤,年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
许良政与粉輋村结缘,与农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有关。近年来,梅州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建设管理,目前已认定212名“爱农村、懂农业、为农民”的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与233个省定贫困村对接,推动贫困村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7月,2020年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启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嘉应学院等11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136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梅州141个贫困村,全面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开良方成功培育柚类新品种
金秋深山,时晴时雨。9月初,张明新的农场尽是绿油油的柚子树,饱满的柚果挂满枝头,甚是可人。
许良政从梅城驱车一小时到达农场,张明新早已等候多时。“教授,今年的柚子就要摘了,您看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行,直接到柚子园看看。”两人见面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
近年来,梅州针对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这一问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省科技厅关于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号召,鼓励指导当地下派科技人才到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嘉应学院作为目前梅州唯一的高等学府,“智囊团”应运而生。
许良政是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一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在他看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出现,有效促进了农业与科技相结合。
粉輋村地处深山,种植养殖的品种和技术落后,没有形成产业。许良政深入山林、扎根田间,从2016年开始在这里试种柚类新品种“某某柚”。许良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播种、育苗、追肥……许良政每个月都会去粉輋村。
经过不断地试验,许良政和他的团队通过成果转化推广、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带领农户开展引种、养分管理、生态种植等,和农户一起把柚子变成了“致富果”。
“我们重点解决柚子的高品质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形成品质控制标准和高品质栽培技术规范,加强示范果园有关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设施建设,扩大示范规模、辐射更多贫困户。”许良政告诉记者,“某某柚”丰产后年产量可达到10万斤,年产值达到5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效果明显。
在梅州,数百名和许良政一样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诺言。
进入7月后,正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夏季管理的关键时期。2020年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启动,及时送技术到一线,确保丰产丰收。
“今年暑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嘉应学院等11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136名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梅州141个贫困村。”梅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熊华说,农村科技特派员架起了科研学者与农户的桥梁,为农民提供最急需的科技服务。
鼓腰包科技赋能助农增收
日前在平远县东石镇汶水村实地查看后,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姚婉清终于松了一口气。
今年暑假,平远县遭遇强降雨,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汶水村也在受影响范围内。姚婉清看到天气预报后,马上通过微信和电话告知当地农户,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如今看到花生、沙田柚等农产品长势良好,压在她心上的大石头总算放下。
“土壤板结、花生叶子出现黄叶现象,要及时中耕松土,并用0.1%—0.2%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喷雾防治,可每5—7天喷施1次,连续喷2—4次。”农户把姚婉清平日里发的微信给记者看,他表示,农村科技特派员把晦涩难懂的科技术语变得“听得懂、传得开”,非常感激他们。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句通俗易懂的广告语,让广大农民意识到正确施肥的重要性。为了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梅州坚持将科技助农与扶贫相结合,姚婉清的做法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我们不仅在汶水村建立了花生试验田、沙田柚试验区,还对当地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的11名在校生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38户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因学返贫。”来自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姚婉清说,除了利用自身专业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种养方法,以科技赋能实现助农增收,她也想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坚持“扶志”“扶智”,为梅州脱贫攻坚贡献一分力量。
在兴宁市水口镇大坑村,农户张元英在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对接帮扶下,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
过去,张元英一家因病致贫,没有稳定的收入。直到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出现,他家的生活才有了转变。“他们手把手教我种植灵芝,三天两头就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该怎么做,周末就来村里。”聊起农村科技特派员,张元英很是感动。
张元英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去年底种下了1万棒灵芝,除去成本开支,预计能赚20万元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领着贫困户一起把灵芝变成了“致富菌”,促增收、真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因此,“造血式扶贫”成为当地扶贫工作的重要要求,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
富脑袋设立工作站和实践基地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农村科技特派员走进了农户的心里,不光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
3D打印、真菌标本、无人机模拟飞行、智能机器人、哺乳动物标本、趣味科学问答……一场精彩而丰富的科技盛会在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举行,通过科学知识讲座、互动科普实验,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种植技术,为山区儿童打开了科学之窗,扶贫扶智变“输血”为“造血”。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东省科学院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发挥专业所长,紧扣当地实际情况,不仅俯身下田进林助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还着力突出科技帮扶特点推进科普扶智。”上黄砂村扶贫第一书记吴旗韬说,他们希望把省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村子里的农作物生产以及儿童科学教育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儿童科学文化素养,激发科学兴趣。
不仅如此,上黄砂村还设立了广东省科学院首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及广东省首个村级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吴旗韬介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充分发挥了省科学院农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在上黄砂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生态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实践基地则是邀请更多专家前来研究探讨,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传经送宝。”
据了解,到今年底,广东省科学院将组织超过20名科技特派员、农业相关专业的研究员和博士,组织2次院士专家团,开展20次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引进2个农作物新品种,推广2个新的种植养殖新技术,培养5个种植养殖技术能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农村科技特派员是农民眼中的“土专家”,村里需要啥就研究啥,把“科研室”搬到田间地头,选种、施肥、滴灌学问一个都不少。在科技特派员的眼中,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他们愿意为农村做点事。
嘉应学院科研处处长沈健表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推行,是统筹优势资源,深化院地合作的体现,他们真正带着技术、项目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下到农村。“作为科研人员,要主动俯身下沉基层,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作用,应用于实践当中,为梅州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一分力量。”
“目前梅州市征集入库的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共212名,与233个省定贫困村对接。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健全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熊华说,这次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不仅为梅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科技支撑,而且为梅州今后加强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