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扶贫路上的“带货车”两百多辆私家车往返广清送农产品出村

时间:2021-04-23 16:23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直到最近,驻根竹坑村第一书记李兴立的私家车才回归“私家”。

  过去2年多,和广州派往清远的其他204名驻村书记一样,李兴立的私家车成了“带货车”——每次回广州,后备箱里总是装满了村民的农产品,返村时再把销售所得送到农户手里。

  如今,他们的“带货车”已由专人承包的七座运输车代替,发车时间从原来某个周末固定到了每日,车上的货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得益于各界社会力量的支持,根竹坑村还在广州越秀小北路登峰肉菜市场谋得了一个免租摊位。

  当赛道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对口帮扶如何从“短平快”向“可持续”转变,如何从扶贫干部“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参与转变?走在扶贫路上的“带货车”成为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案例。

  出山村

  上车的农货越来越多

  根竹坑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西南部,原是个偏居于圩镇4公里、县城外67公里的省定贫困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10人。2016年5月,广州市越秀区建设街道办事处进驻帮扶后,逐渐建了水渠,修了路灯,实现了村道的硬底化。

  脱贫致富,产业很重要。根竹坑村的农产品卖点是地道自然和绿色生态。然而,过去相对闭塞的信息、不畅的交通,及供销渠道的缺乏,让村里的农户从未想到能将“山货”直接卖进城。

  李兴立说,开始“带货”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觉得这样代购代销能为村民带来些许收入,同事、亲友又刚好让他帮忙采购点农特产。一经协商,205位驻村第一书记不谋而合,205辆“带货车”出动,充当起了最初的“供销桥”。

  “这不是长久之计,驻村干部总有离开的一天,这种方式受惠面也太小。”李兴立说,随着“带货车”开进开出,大家都意识到了这种模式必须要变。

  改变非易事。2019年11月,根竹村坑农特产在广州的首个直营点试业,日销售额只有300元,现实给李兴立等人泼了一盆冷水。

  原因在哪儿?不少村民认为做直营难卖、辛苦,销量也无法保证。根竹坑村委会妇女主任兼乡村新闻官冯群英曾配合李兴立,逐个联系村民做种植意愿摸底,当时村民给出的反应多是摇头观望。

  直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渠道中断,不想农产品烂在地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将目光投向了“带货车”和它所联系的直营点,他们主动找到了村委,登记包销种植。

  李兴立等人积极回应起村民需求,直营点发货源的稳定供应问题一下子解决了。“带货车”上,农产品品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悄然滋长。

  上货架

  肉菜市场免费提供摊档

  4月20日9时许,记者来到广州市小北路登峰肉菜市场,在一个挂有“越秀区精准扶贫农优品直营点”招牌的生鲜摊档内,销售员龙秀珍正忙着将菜品摆上货架。

  “收入很稳定,生活越来越有盼头。”龙秀珍原是根竹坑村的贫困户,来自一个五口之家,此前因家里2个孩子正在上学、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而留守在村内,全家生计仅靠着丈夫在砖厂打工的收入来维持。

  随着帮扶队伍进驻,带来了小规模的订单,她获得了一份在家门口的耕种工作,用以帮补家用。如今,随着直营点步入正轨,勤劳肯干的她被选中,成为了直营点的常驻销售,直营点为她提供吃住,一个月还可领4000多元的工资。

  生活有盼头的不仅是龙秀珍。对口帮扶5年,根竹坑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00多元上升到了21000多元,村子里“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腿灰”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驻清远英德九龙镇枫木村第一书记丁学军说,“带货车”装下了村民的致富梦。

  与根竹坑村略有不同,枫木村利用自身的文旅资源,吸引来了一批广州的自驾游爱好者加入了“车尾箱”带货行列,“带货车”已不仅限于扶贫干部的私家车。

  “去年10月,村里承办了一次‘车尾箱市集’,几十辆车直接开到田边把地里的西瓜一搬而空,西瓜种植户今年还增加了种植面积。”丁学军说,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带动,最重要的就是把好产品销售出去,“驻村书记带货只是权宜之计,要变成可持续经营,还得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各界力量都联动起来”。

  近年来,通过构建社会全方位帮扶体系,广州市派驻清远市精准扶贫工作队创新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等系列活动,引导企业扶贫资源精准有效配置到村到户,让脱贫攻坚合力得以有效凝聚。

  广州市建设街道一商会和广州市盛阳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便是由此加入到这股力量中的。

  龙秀珍所服务的登峰肉菜市场内摊档由它们免费提供,成为了根竹坑村所有农户共享的资源。“现在,我们每天能卖400斤农产品,日销售额超过3500元。”李兴立说,因为有新赞助单位加入,他们正筹划下一个直营点,预计可于4月底前开业。

  新变化

  车尾箱市集将定期举办

  在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清远是广东省内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和农业大市,农户经营有着规模散、小、弱等不足。这是当地消费帮扶生产端上的痛点和难点。

  过去5年,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有效激励、社会参与,广清消费扶贫协作取得了多项成效,不仅在广州打造了各类农产品展销专区86个,成功进驻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更开设了“风行生鲜”等线上平台,助力200多种清远特色农产品进入广州市场,带动了近1.3万农户明显增收。

  在这一背景下,广清之间“带货车”的出现及变化,成为扶贫协作的一种探索。与此同时,由“带货车”演变而来的“车尾箱市集”今年也有了新变化。

  去年9月,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组织下,“车尾箱市集”第一次举办,来自广州的40多位自驾游爱好者被组织起来,他们来到清远,以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网友“云逛”市集。

  “这样的‘以旅助农’很有意思。”广州汽摩协会常务副会长袁健雄是“车尾箱市集”的参与车主之一,他期待类似活动的再次举办。

  让“车尾箱市集”变得常态化是各方都期待的事。活动承办方怡境文旅的策划总监陈晓明告诉记者,2021年的第一场“车尾箱市集”将在接下来的五一假期举办,市集举办地从清远变为了广州。

  按照初步方案,承办方将搭建起配套的“农产品进城”供需平台,选定花都宝桑园等地为“广清车尾箱市集”的首批市集定点,征集更多社会车辆加入“车尾箱”带货行列,定期举办活动。驻村第一书记和清远当地乡村新闻官将被征集成为摊主,定期精选特色农产品参加活动。

  以“带货车”为纽带,更多来自广州的社会力量将被凝聚到一起,共同为“山货”出山出力,助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