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院士下乡 产业进村

时间:2021-04-28 14:12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在广州黄埔区天鹿湖,一面特殊的红旗将收藏于湖畔的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这是航天员翟志刚执行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时带入太空的五星红旗。

  在大吉沙岛,丰收时节,稻浪翻腾,机声轰鸣,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下,曾经的江心“孤岛”正逐步升级为现代都市田园……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批复同意广州市黄埔区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探索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主动布局生物种业、智慧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

  去年,该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9%,增速创16年来新高。产业振兴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同比增速7.5%。

  未来,黄埔区将举全区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业科技的“黄埔军校”

  在黄埔区,与昔日“卧虎”的黄埔军校隔江相望,曾经的江心“孤岛”已成藏“隆”之地,正逐步升级为现代都市田园。

  “昔日著名黄埔军校,今日美丽水稻公园。”这是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黄埔启动建设时,“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兴奋之下写下的句子。随着这一农业公园的启动,大吉沙岛上,千亩稻田育下良种,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不到4个月后,距离黄埔军校不远,在广州黄埔长洲岛,隆平院士港项目正式启动。“我对在广东开展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充满了信心。”袁隆平当天特地发来祝贺视频。这也意味着,2023年,就在距黄埔军校旧址不远处,将崛起一座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

  去年11月底,随着两院院士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郑重地按下手印,农科“院士团队”正式进驻隆平院士港。

  这一“院士团队”可谓是星光熠熠,既有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又有中国蔬菜育种与资源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

  “农业生产关系方方面面,应该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通过这个地方孵化出更先进的技术,为农业起到科技支撑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为,隆平院士港科学开发岛上资源,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占地3.45万平方米,隆平院士港项目将重点引进高端农业科技资源,科学开发长洲岛农田资源,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中心。

  “从农出发,我们希望用这50多亩的土地,能够带动整个长洲岛1800多亩土地的高效利用。”隆平院士港项目运营方黄埔文化(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文旅事业部总监张益彬介绍,隆平院士港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孵化培育约100家现代农业科技企业。

  剑指世界一流的同时,这一项目也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张益彬回忆说,以前长洲岛是个旅游岛,农田分布较为散乱,农业亩产最高3000元。“如今,农民每家每亩的产值一年已经到了6800元左右。”

  “藏粮于技”协奏曲

  黛瓦白墙间,一片水稻田地里,多台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己”耕田,田耙飞转间,土地耕整在片刻间完成。天上,无人驾驶变量施肥机不断穿梭,顷刻间便完成了农药喷洒工作。

  这是在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一切都源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在农田边的动动指尖。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罗锡文说。

  罗锡文举例说,过去犁地,在高强度的劳动下,一名劳动力和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地,而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50亩地3个小时就可以翻整好,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相比当地传统施肥方式,在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比例高达10%。

  今年2月,黄埔区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计划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黄埔区“无人农场”。

  为何要推广无人农场?原因就在于黄埔区农耕用地相对较少,规模集约程度较低,因此该区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农耕的质量和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黄埔区走出了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科技种田作为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

  同样在迳下村,数字水稻农场也已建设起来,传统耕种模式正向着“看手机种地”的数字农业转变。这一农场以农眼、虫感知、农眼全景、智能灌溉系统等农业智能终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可视化全程监管。

  种植户可以通过专业的农业操作系统、APP、区块链溯源及其他软件服务系统,再结合农业大数据生成标准化种植模型,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提前的预警并提供防护措施。

  春耕时节的黄埔,田间地头一派繁忙,透着浓浓的“科技范”,耕作的农民、先进的农机、娴熟的机械手,共同绘就一副热闹非凡的“春耕图”、一副农村新风景。

  在这里,科技与乡村的协奏曲正在上演。

  大科学装置部署进村,在迳头、大坦等村,该区布局大科学装置区,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已动工建设。

  中科院大院大所加速建设,在横沙社区,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快马加鞭,广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核心区也已落户……

  2021年,黄埔将继续深入推进“零弃耕”整治行动,盘活全区已征未用地并用于农业用途,实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加快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实现蔬菜种植1.3万亩以上、粮食种植7500亩以上。

  育种“上天”新想象

  电影《火星救援》里,男主角在火星上种土豆令人印象深刻,而黄埔也藏着对未来航天农业的新想象。

  在天鹿湖森林公园北部,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建好后将进行航天育种,这意味着未来从这里培育出的岭南种子或将冲上宇宙。

  “项目将借助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航天育种和雾化栽培等高端先进的技术力量,在这里成立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广东中心。”据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项目的设计咨询方PFS Studio中国区副总裁张伟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集“智慧农业+航天育种+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航天农业产业园,将对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产品比如荔枝、中医草药进行航天育种。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来头不小,是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五家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的。20世纪80年代起,钱学森就在研究院前身之一航天710所,开创了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

  据张伟介绍,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落地运营的中国数字乡村产业创新联盟中心已经落户在此,该中心由农业农村部发起。而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就将以中国数字乡村产业创新联盟中心为依托,以航天农业观光、有机农业种植、农业休闲、农业体验等为主题,打造黄埔区精品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园区。

  就在5月1日,中国航天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项目核心区一期将启动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无土栽培种植大棚、农业种植大棚、农业配套用房,项目总建筑面积9236.36平方米。

  “我们的建设理念,是将建筑‘种’在森林中,用绿道将建筑串起来,就像一个翡翠项链一样,把天鹿湖的原始生态保护起来。”张伟说。

  在迳下村,同样也有一个面向未来的“纳米小镇”。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就在这里,为黄埔区100多所中小学校近12万师生带来了“开学第一课”。

  坐落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该村离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加紧建设的中国纳米谷不远,“纳米小镇”是该村在产业规划上主动融入知识城发展大局。

  “通过纳米小镇将国内的专家学者聚集来开研讨会,借此机会引入企业总部,税收增加,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也会更高,通过这种途径反哺到我们村集体,再反哺到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上。”迳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伟辉这样说道。

  这正是黄埔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蓝图,通过院士下乡、科技下村将产业引进来。

  今年3月,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批复同意广州市黄埔区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要求该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体制机制以及稳步推进村改居社区综合配套改革,为全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提供“黄埔经验”。

  方向已明,路径已定,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在加快部署,狠抓落实。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院士港和3个创新研究院建设,跟进院士农业科研项目的实用转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打造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黄埔特色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样板。

  制定支持农业数字化改造政策,扶持、培育“互联网+农业”新业态,促进该区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