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坚持产业化思维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推动乡村振兴,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进,开展农民进城务工免费培训,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零门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现代农业……5月26日,韶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诸多新举措新亮点引发关注。
作为广东省的北大门和农业大市,韶关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地和广东省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其“三农”发展备受关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省乡村振兴进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他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及党建引领、产业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等多个角度,畅谈乡村振兴工作的韶关探索和实践。 □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唐瑞谦
城乡融合
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共进
南方农村报:当前,国家一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怎么理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王瑞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乡村和城市相生相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更多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则会加大对农产品商品化的需求,并刺激农业调整经营结构,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可以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与乡村产业资源要素的流动和融合。
韶关将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空间融合、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体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共进。
党建引领
“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南方农村报: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韶关如何把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
王瑞军:我们将以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有效覆盖到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首先是“抓头雁”,全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好“民情夜访”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县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巩固提升村(社区)“两委”换届成果。
同时要“强组织”,推行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党员作用发挥在先的“三个在先”村级决策运行机制,实施农村党建“整镇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镇创建活动,健全村级组织体系,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而且要“广带动”,推进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发挥镇街党校、红色教育基地等的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培训,在农村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农村党员干部争做政策的宣传员、乡风文明建设的倡议人、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产业兴农
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南方农村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韶关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未来将如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王瑞军:我市人均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6大产品为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6大产品为特色产业的“6+6”发展格局,1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大湾区“菜篮子”认定生产基地38个。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用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在园区建设、产业集聚、带动农民增收这几方面下功夫。力争到2023年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认定专业镇30个以上、建设专业村220个以上,形成“3+1+1”,即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基础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要把可开垦的山坡地垦造出来、把撂荒土地利用起来、把农村土地流转起来,开发简便、实用的设施农艺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苗木、花卉、药材、食用菌、果蔬规模化“植物工厂”,发展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韶关设施农业上水平、出特色、增效益。
还要大力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把天韶冷链物流园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韶关配送中心、华南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成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韶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网,构建覆盖市、县、镇、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完善仓储保鲜、快速分拨、加工处理、分装配送等功能,把韶关打造成服务大湾区、连接周边省市的区域综合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此外,我市实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行动,积极引进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丰富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把小规模家庭经营融入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
科技兴农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南方农村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韶关在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采取哪些举措?
王瑞军: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路径,也是韶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高速通道。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农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科学家团队等资源,推动来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分中心。目前,我市成功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团队、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教授团队等。
我市还以创建全省数字农业示范市为目标,积极开展韶关市数字农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实施一库、一中心、一平台、一张图、一个产业园数字化工程、一个“菜篮子”数字化工程的“6个1”工程,推进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工作等,抢抓数字乡村建设新机遇。
同时,我市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去年,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共派出省、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756人次,通过“科技特派员+电商、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等模式,有效指导解决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春耕复产技术难题,帮助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善美韶农
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
南方农村报:在农业品牌建设上,作为广东农业大市,韶关成绩丰硕。未来韶关将如何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善美韶农品牌?
王瑞军:我市具有品类丰富、形态多样的特色优质农业产品,目前全市“三品”认证产品4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6个,“粤字号”知名品牌211个等。下一步,我市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打造三年行动,推动“善美韶农”区域公用品牌与“韶关兰花”“韶州茗茶”“丹霞贡柑”等单品类品牌协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打造农业品牌体系,包括大力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申报“国字号”“粤字号”农业品牌,构建以“善美韶农”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县(市、区)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经营品牌为主体,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农业品牌体系。
还要做好品牌服务,构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媒体智库+各类营销服务机构”新型农业品牌化服务体系,建立“善美韶农”品牌标准体系,组织“善美韶农”农产品整体打包进入主流超市。并且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