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跑出城乡融合“加速度”
南海区大沥镇大镇社区。 通讯员供图
步入六月,“打擂”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高频词,在以工业化、城市化见长的南海区也不例外。作为佛山市唯一代表,南海将亮相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与其他20个县(市、区)同台比拼。
为什么是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乡村振兴又有哪些看点?
数据是刻度、记录与见证。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南海区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超过80份;设立12.9715亿元乡村振兴建设专项财政资金;打造了22个省级、13个市级、10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6条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带;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36元,约为全省的2倍……这彰显了南海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及丰硕成果。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南海区在未来又将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在近期召开的南海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2022年联席会议上,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三农”改革转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区镇村联动发力,财政专项投入超12亿元
走在南海区的乡村,整洁通畅的硬底化道路,带有岭南水乡风格的现代民居,精致美观的“四小园”串珠成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幅乡村生态美丽画卷,正在南海大地上徐徐铺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谋划是“先手棋”。自2018年以来,南海区相继出台《南海区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等多份规划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整治时限,统筹推进。
规划出台,为南海区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治提升村庄建筑风貌、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村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各项任务立下“军令状”。
蓝图绘就,重在抓落实。据了解,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各项工作中,南海区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抓好统筹;区、镇、村三级联动发力,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三沿一口景观整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三线整治、田头棚整治、城市精细化管理八大工程。“区级协调指导、区直部门组织推进、镇街村居全面实施、村民充分参与”的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形成。
财政投入大手笔。据了解,南海区设立了12.9715亿元乡村振兴建设专项财政资金。其中,投入1.8亿元,用于推进全区村(居)通信线路集中整治改造工作;投入1000万元用于农村“四小园”建设奖补。
经过4年奋斗,蓝图已成现实。2022年4月21日召开的南海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上,全方位亮出“成绩单”:
——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全区222个涉农行政村1992个自然村,已建成垃圾收集点3722个,达到“每个自然村配备不少于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1个以上保洁员,严格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要求,并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222个涉农行政村的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投入29亿建成2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2.33亿元建成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107座,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在厕所改造方面,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乡村旅游区(点)等其他旅游接待场所建设100%达到A级以上厕所。
——在农田“看护房”整治方面,截至2022年4月,累计整治各类问题田间窝棚9949个,其中拆除重建数为3866个,拆除不需重建数为5763个,遮挡美化数为320个,整治完成率为100%。
——在乡村风貌提升方面,推进村内道路、河道坑塘、闲置空地和农户庭院普遍绿化,确保村庄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2021年全区建成“四小园”3242个;全区通200人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已完成村数为1992个,完成率为100%,已100%完成村道路面硬化。
亿元奖补推动同治同美,“群众看”变“群众干”
西樵镇渔耕粤韵文化园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字号品牌;里水镇“梦里水乡”风情游示范片,正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小镇;丹灶镇形成“水乡环翠、田园探古”的精品路线……镇村风貌逐步提升,变成村民们津津乐道的“网红打卡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镇村风貌连片提升,同建同治同美,是关键一招。长期以来,乡村建设中“政府干、村社看”现象,“等靠要”心态是普遍难题。引导村集体和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破局?
要让村、社是获益者,同时也必须成为参与者、建设者。据了解,南海区在推动构建“政府引导、集体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新局面时,重点突出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作用。其中,设立“区乡村振兴建设引导专项资金”,奖励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农村集体。
根据2022年4月出台实施的《佛山市南海区乡村振兴建设引导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南海区设立1亿元“区乡村振兴建设引导专项资金”,面向全区222个涉农村(居)及其属地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对每季度获得佛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暗检奖励的村(居)和获得南海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季度考评成绩前列的村(居),积极投入乡村振兴的经联社、经济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相应比例的配套奖补。实际上,这也是着力推动资金投入从“普惠类”奖补模式转变为“竞争性分配”模式,充分撬动集体经济组织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
部分乡镇(街道)先行先试。桂城街道设立5000万元村庄清洁行动专项资金,保障社区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三线整治”“暗渠化”、公共设施和道路维护等方面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
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到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
西樵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优秀评选、制作微视频、创建“四小园”等手段,引导群众参与村庄保洁;丹灶镇积极发挥工青妇聚合带动作用,为人居环境整治出智出力;狮山镇将人居环境维护情况与村民福利分红挂钩,抓实长效管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镇村积极探索,营造“群众建、群众管”的新气象,掀起比学赶超“热潮”。
据了解,南海区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把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村民、村集体转变思想,切实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做。鼓励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劳动光荣奖、红黑榜等制度,开展“小手拉大手”、卫生大评比等活动,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工业思维发展农业
传统产业“接二连三”
今年以来,中央、广东出台多个文件,凸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6月10日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长期以来,南海区以制造业立区,农业只占GDP1.8%,比重不高。然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现代农业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带动乡村振兴,肩负着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重任。以制造业在全国闻名的南海,又该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蕴藏着巨大潜力,是促投资、扩内需的一片蓝海。”5月10日举行的南海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重新审视农业的价值后,锚定发展方向十分关键。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南海,农业禀赋良好。立足自身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2.7亿元,全区现有农业龙头企业51家,总资产规模超65亿,现代农业产业初成体系。
长期发展蕴含的“工业基因”,为传统农业提档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今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发展水产品预制菜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发令枪”打响,南海区积极迈向预制菜、数字农业等新风口,抢抓机遇,让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数字化、市场化、集群化、规范化,成为发展的方向。
农腾南海,产业赋能!政策、市场、资本、科技等多重优势加持下,让人看到鱼米之乡焕发新的曙光。最新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了南海区做大做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力和“底气”,也让人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潜能:
——园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2021年园区淡水鱼养殖面积10.67万亩,产量16.62万吨,综合产值达84.5亿元;
——园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鱼苗繁育中心,建有省级鱼花现代农业产业园,拥有137家鱼苗生产主体,9家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1家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2021年园区鱼苗孵化量将近1900亿尾,占全国的七分之一;
——园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加工流通中心,拥有8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城市,运量占全省30%以上;
——形成了多条水产加工生产线,预制菜加工产业成熟,“生产+加工+科技”全链融合发展基础好。
在变局中开启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也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
目前,园区“股份+”联农带农创新机制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以土地入股为主,多形式股份合作的农民增收机制,园内各村集体和村民基本都实现享受股份分红带动的增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优质鱼苗+配套技术+订单”等“产业+”模式,带动全区1.2万户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