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变牧场 荒地变良田 阳西牧海耕田迎丰年
工人们收网后用小网将金鲳鱼转运到船舱中。任宏柏 摄
阳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宏柏 摄
9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秋分节气,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地处南海之滨的阳西县,虽然炎炎烈日的脚步依然驻留,但从山林到海洋、从池塘到田地,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劳作景象。阳西乡村大地上,到处都是牧海耕田的人们,用辛勤汗水浇灌出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阳西是粤西地区的农业大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该县近年来依托“山、海、泉、林、湖”兼优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精准发力,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海产品等优势产业,实现了又“美”又“好”的高质量发展。
阳西“美”在山海兼优,“山、海、泉、林、湖”等资源遍布,农产品、海产品物产十分丰富;“好”在乡村产业兴旺,“阳西味道”飘香海内外。不仅在深海网箱养殖、鱼苗养殖、特色农产品种植等领域保持优势,阳西还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实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海陆并进”,以“农业强”促进“农村美”“农民富”。
牧海
深海网箱打捞忙
鱼苗养殖工厂化
在沙扒镇青洲岛附近海域,广阔的海面上分布着一个个圆形网箱。每天早上,工人们便忙起来,众人合力撒网、收网,然后用小网将金鲳鱼转运到船舱中。
阳西县土地总面积1454.7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达28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74.23千米,“向海发展”的渔业和养殖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南海伏季休渔结束后,阳西渔民的牧海热情更加高涨。1600多艘渔船扬帆出海,期待着“蓝色粮仓”收获满满。
自5月份南海进入伏季休渔期以来,各类海产品的供应总量相应减少。但通过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产业,阳西的深海网箱养殖鱼类实现了有效补位,成为海鲜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们只要两个网箱就能捕到一万多斤金鲳鱼,休渔期也比较好卖,收购价每斤15元左右。”据阳西县益晖深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一共有45个网箱,金鲳鱼加工后销往省外市场。
农业要发展,种业是关键。近年来,阳西全力扶持发展海水种苗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苗种生产场(点)186个、面积1.3万亩,池塘1.27万亩,车间15万平方米,并建成实验室、标本室等科研场所一批,其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
据了解,阳西种苗主要品种包括金鲳、黄鳍鲷、黑鲷、平头鲷、珍珠龙趸等20多个。2021年,该县海水种苗生产总产值5亿多元。“从鱼卵到卖苗,一条珍珠斑的苗培育周期需要70天左右。”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室内工厂化培育技术,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成品鱼”的循环生产链,也打破了传统渔业“看天吃饭”的瓶颈。
不仅如此,阳西还调动科技力量,为农业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目前,阳西县推动“数字渔船”管理系统全覆盖,通过对渔船实施全天候动态监控,有效提升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旦发现船舶出现越界、超时未归、航行超速等状态,该系统可通过AI语音呼叫、短信、APP推送等渠道,及时通知渔船用户及时调整。特别是在台风期间,该系统能够有效指挥调度渔船回港避风。
耕田
荔枝减产不减收
水稻烘干不看天
除了优越的海洋资源,阳西县农业资源同样十分丰富,特色水果、丝苗米种植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阳西县“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在线上线下都吸引众多食客的慕名寻味。
作为阳西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阳西荔枝产业蓬勃发展,虽然今年产量同比有所减少,属于荔枝“小年”,但减产不减收。据儒洞镇福安村种植大户崔贵标介绍,荔枝收购价比去年几乎翻了一倍。“去年妃子笑刚上市的时候大约是每公斤10块钱,今年则是16块钱,总体收入还可以。”他说道。
目前,阳西县荔枝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年产量约6万吨,年产值规模约6亿元,已形成儒洞镇、上洋镇、织篢镇、新墟镇四大荔枝产区。在形成荔枝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同时,阳西探索推出“高校+公司+合作社+果农”的全新产业模式,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会长补建华表示,阳西荔枝只有打造出自身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其中重点在于“好吃”,也就是良种和优质。今年6月下旬,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在阳西县举办优质荔枝新品种“巨美人”品鉴会,展示了产学研合作结出的硕果。“巨美人”具有早结、丰产、焦核率较高、果肉不流汁、质地爽脆细嫩等特点。
近年来,阳西县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注重种植技术创新、良种培育,有力促进了荔枝产业的蓬勃发展。该县推动建设“五化”果园,集品种优质化、水肥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数字化、防控绿色化于一体。
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阳西也有新作为,该县已完成17.79万亩晚造水稻种植工作。近年来,阳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建设。
为了解决稻谷收割后的晾晒难题,阳西县近年来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农业项目资金,优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农民等,在购置和使用烘干机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建设起水稻机械化烘干中心。全县现有水稻烘干机14台,日烘干能力超过200吨,下一步将在各镇实现水稻烘干中心全覆盖。
战天
抗台风有了“科技武器”
靠天吃饭迈向数字务农
依山傍海的阳西不仅有着丰富的渔业农业资源,也因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容易受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为此,阳西积极探索科技防灾减灾新途径,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农村经济损失。
在上洋镇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里,养殖户冯海强在台风“马鞍”过后,长舒了一口气。7月份台风“暹芭”登陆后,他遭受了几万元的经济损失,好在这次有惊无险。
冯海强介绍说,因为台风带来的雨水含有酸性物质,所以会让虾苗产生应激反应,很容易导致死亡。为了应对台风“马鞍”,冯海强提前雇了4名帮工,调整好池塘水位,将池水的酸碱度稳定控制在pH值8.0左右。
让冯海强更有底气的是,智能养殖设备让他在台风期间可以足不出户,用手机就能了解池塘情况。
“我们池塘里提前安装好监测设备,在台风登陆时,我就用手机了解掌握水温、水质和供氧等情况,再也不用自己冒着台风到池塘里面取样了。”冯海强介绍说,一旦池塘氧含量降低,他就可以远程开启供氧设备,避免虾苗因缺氧导致死亡。
作为国家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和省数字农业乡村发展试点县,阳西县近年来以“数字阳西”建设为契机,用各种数字农业新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有了数字化的气象仪等设备,种植户可以及时掌握风速、温湿度、降雨量等信息,抗台风有了“科技武器”。
在产学研方面,阳西农业企业也积极为抗台风做准备。据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陈迪介绍,台风“马鞍”给合作社造成170万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主要是大棚薄膜受损严重,让圣女果等水果损失不小。
陈迪表示,合作社准备同大棚薄膜生产厂家一起总结经验,设计研发可以提前拆卸的大棚薄膜产品,以减少台风期间的经济损失。
目前,阳西县以“一馆一云四园”数字化建设经验为示范,从靠天吃饭迈向数字务农,带动全县3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发展,助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斗地
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西瓜、五彩薯“安新家”
为了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阳西县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该县2022年十项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满足各镇灌溉需求,彻底解决撂荒耕地问题。
在溪头镇下村,西瓜在一片撂荒盐碱沙地里试种成功。这片盐碱沙地曾经因为不保水、不保肥,被撂荒了20多年。如今,下村试种的西瓜有120亩,今年5月初收获上市后,亩产达4000斤左右,西瓜皮薄、味甜、口感好,质量和亩产都达到了预期。
“普通农户基本上种不了农作物,加上这里沿海雾气较大,很难进行瓜果种植。”阳西县农裕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作为第一个在当地试种西瓜的企业,通过筛选品种、科学管理,将沙地的优点实现最大化,现在种植出来的西瓜皮薄、糖度高,而且脆甜无渣。
作为阳江市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溪头镇耕地面积达5万亩,五彩薯是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为了连片高效盘活撂荒地,该镇大力鼓励农业大户种植五彩薯,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农户”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更多的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我们主要种植的品种是二代花叶紫罗兰,亩产在4000斤左右,单价是3元左右,价格算是比较高了。”溪头镇农裕丰生态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介绍说,村里的撂荒沙地通过土地流转后,被种上了五彩薯。在沙地种植出来的五彩薯口感香甜软糯,产量也较高。
据了解,随着溪头镇农田灌区新建渠道完工,能够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要。“以前种田只能靠天吃饭,现在供水条件改善了,撂荒地也被我们重新利用起来。”溪头镇㙟下村番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谢甘介绍说。
随着撂荒地再次变成良田,阳西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农户”模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更多撂荒地变成“聚宝盆”,从而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受益的双赢局面。
一线实践
建设乡村人才驿站 培育农村“土专家”
“要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就要根据鱼的种类挑选合适的鱼食饲料,同时要特别重视水质的调控以及鱼苗疾病的预防……”在沙扒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该镇水产养殖大户林李泉正在养殖技术培训讲座上,为60多名水产养殖大户分享了自己的鱼苗养殖经验。
2021年11月,阳西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正式揭牌成立。以人才振兴服务乡村振兴为总目标,该人才驿站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助力农村产业兴旺。目前,全县已建成县镇两级人才驿站10个、配套服务基地15个,搭建起“县总站+镇分站+服务基地”的特色化服务平台,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的平台作用,阳西县今年相继开展农村电商课堂、海产养殖课堂、荔枝课堂、西瓜课堂、田间课堂等特色培训活动60余场次,培训各类种养殖户超过2500人次。
此外,阳西县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建立数字农民培训体系,通过搭建云讲堂、知识库、专家库等手段,构建起农技专家与本地农户之间的在线沟通桥梁。通过线上技术指导、网络直播培训等形式,阳西农民可以学习到水果种植、罗非鱼养殖等5个门类20余门“云课程”。
作为海水鱼苗繁育领域的“土专家”,林李泉也是阳西县第二批县管拔尖人才。他自主培育轮虫生物饲料,在大幅度提高自家鱼苗成活率的同时,也向广大养殖户倾囊相授独门绝技,经常义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除了带动周边1000多户养殖户共同致富以外,我还为阳江和附近地区的养殖户进行业务培训。”林李泉表示,自己作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联农带农富农责无旁贷,希望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产业,让更多人富裕起来。
近三年来,阳西县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433人、基层农技人员350名,培育乡村工匠45名、乡村工匠11名、网络直播达人4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