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滨海风貌 镇村同治同美
边海村嬗变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任宏柏 摄
近年来,阳西县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作为阳西县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之一,“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长约35公里,途经儒洞、沙扒、上洋这三个镇。阳西在全省率先开展“镇村同治”,3个镇达到示范镇区标准,并建成边海、渡头、来福园、白石、双鱼城等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其中,边海村、渡头村、双鱼城村3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此外,阳西县还规划建设3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长195公里,形成“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的总体格局。
儒洞镇边海村▶▷
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走进儒洞镇边海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幅幅漂亮的墙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曾几何时,边海村却是一个昔日自然灾害频发、荒凉贫困的小渔村,如今嬗变成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不仅村容村貌翻天覆地变化,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村子和以前相比,变化大得不得了。现在每家每户水泥路都通到门口,卫生环境也有专人打理。”村民陈伯兴奋地说,村里人的幸福感不断提高,在这里住感觉幸福满满。
近年来,儒洞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投入1200万元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村庄美化绿化提升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村貌提升,带动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
作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边海村成为游客在儒洞镇的必到“打卡点”。如今,高质量、高感观的“四小园”在儒洞镇随处可见,通过将村道两旁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小生态板块成为乡村亮丽的风景线。该镇全面落实“园长制”,充分保障“四小园”有人管、管得好。
据边海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广介绍,通过群众和党员、乡贤筹资筹劳,边海村将危房、旧房全部拆掉,建设“四小园”170多个。“村干部作为园长督促指导群众种菜、种果树、种花,村里还聘请了多名保洁员常态化管理,实现了分户分段管理。”陈广说道。
近年来,儒洞镇在坚持传承和弘扬“边海红旗”精神的同时,依托示范带建设的有利契机,深入挖掘边海红色文化,以“一展馆、一中心、一公园”为核心,打造集红色展馆、党群服务中心、党群红色大舞台和党建公园于一体的党建教育基地。
沙扒镇渡头村▶▷
发展红色游打造科普基地
近年来,沙扒镇渡头村依托“沙扒特支”红色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文化特色美丽乡村,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在南海之滨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宜居宜游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渔村记忆,共飨渡头”为主题,近年来渡头村开展农房风貌改造,建设医共体广场、七彩球场、花海“四小园”、“记忆巷道”和村民活动中心等项目,形成了“三区一环多巷弄”的乡村空间布局,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渡头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绿树成荫的榕树广场令人心旷神怡,宁静的田园生活让人倍感惬意。游客可以在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下,同村民们闲话家常,尽情享受慢生活。
在渡头村西南面,两座具有历史底蕴的骑楼式建筑映入眼帘。这里是沙扒二友盐业公司,也就是中共沙扒特别支部旧址。2010年,阳西县人民政府公布“沙扒特支”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打造成为党员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品牌。
如今,渡头村还保存着数千年前的古法晒盐工艺产业,晒盐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先把海水引入水塘,然后进入高级池,再放入结晶池开始生盐。下一步,渡头村将把盐场打造成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
上洋镇双鱼城村▶▷
昔日海防古村展新貌
上洋镇双鱼城村是昔日海防要塞——双鱼城的所在地。如今,村内保存着多处海防遗迹,静静地诉说着600多年前保家卫国的激情岁月。
早在倭患深重的明朝,双鱼城就是中国海疆的重要海防据点之一。这座海防小城曾抵御过倭寇的袭扰,负责守卫一方平安。如今双鱼“城”虽已难觅,但双鱼城“村”却依旧繁荣。
近年来,双鱼城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充分挖掘古驿道和古城文化,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海防古村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初到双鱼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古战船模型,农村房屋墙壁上都绘有独具特色的墙画,海防文化旅游氛围十分浓郁。近年来,双鱼城村被评为“广东省农房风貌提升名村”,也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这几年我们村建设得很好,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们晚上可以到日月塘公园跳广场舞,周末过来村里旅游的人也特别多。”村民冯阿姨兴奋地说。
为了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双鱼城村充分依托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从村头到村尾,从南门到北门,游客们都能找到好玩、好看的去处,双鱼城村也实现了全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