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中山:着力打造养殖尾水治理样板

时间:2022-09-28 10:21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民众街道接源村,水产养殖场密布。叶志文 摄

  9月尾声,正值秋分时节,在中山西区隆平社区的稻香围,成群的白鹭在鱼塘上空盘旋,它们时而优雅落于泥水之上,收翅觅食,时而嬉闹欢鸣,和碧水、蓝天构成了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白鹭对生态环境非常挑剔,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稻香围白鹭纷飞的美景,离不开近年来中山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2021年11月,广东出台行动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在广州、深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作为水产养殖大市,中山在同年12月正式启动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全力打造养殖尾水治理样板。

  水靓了

  养出来的鱼品质更好

  鱼虾逐渐增加,成群白鹭展翅飞过,这是目前能在稻香围见到的场景。

  今年2月,中山首个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改造升级与尾水治理项目——西区稻香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悉,稻香围连片养殖区面积约2000亩,以养殖脆肉鲩、脆肉罗非鱼、虾为主,首期项目覆盖其中的684亩池塘。

  “养殖品种、面积都非常大,但养殖模式粗放,而且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鱼塘大排大灌的现象较为普遍。”西区街道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残饵和粪便污染的水体,即所谓的“尾水”。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尾水,不仅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还会导致鱼类、虾蟹类等暴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直接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和产量下降。

  “尾水内一般富含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磷及污损生物。要真正净化尾水,让污染物得以处理转化,让处理水得以回收利用,并不容易。”稻香围项目施工方——中山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红刚介绍,针对稻香围养殖区的特点,项目采用“三池两坝”标准型治理工艺,融合了物理沉淀、过滤与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净化等技术;此外,对每一片鱼塘的岸基进行提升改造,在美化池塘之余,更增大了鱼塘的养殖容量。

  7月,项目顺利完工投入使用,对养殖区带来的改变,迅速而喜人。“项目建成后,实现了养殖池塘进水、排水完全分开,池塘尾水达标排放,改善了周边水体水质,降低了水产养殖病害交叉影响的风险,可有效提升产量和品质,促进水产养殖可持续增收,提高经济收入。”西区街道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稻香围此前每亩的租赁价是2000元一亩,下半年以来,项目覆盖区的池塘租金在市场上已经接近4000元一亩。

  “水靓了,养出来的鱼品质自然更好。现在我们养出来的鱼没有泥腥味,肉质更加紧致;此外,经过市场机构检测,鱼肉的脂肪比等各项指标都表现良好。”稻香围的养殖户小袁说。

  五项机制

  全面推动水产养殖升级改造

  中山作为水产养殖大市,鱼塘面积约30万亩,养殖品种、面积、规模和产量的基数都相对较大。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完善的尾水处理设施,当地水质环境越来越受到影响,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如何实现水产的生态健康养殖是中山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紧紧抓住池塘改造升级和尾水治理这一契机,推进渔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池塘改造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塘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成网、标规范’景观化场区建设要求,建设美丽渔场,建成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在去年底的中山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暨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尾水治理三年行动动员会上,中山市副市长刘云梅提出了中山治理农业养殖排放尾水的长远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2022年,中山将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工作纳入全市年度十项民生实事当中,并通过构建技术支持、流程审批、资金扶持、督导检查、研判会商等五项机制,推动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落地见效。

  在技术支持方面,中山农业农村局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团队共同研究制定《中山市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技术导则(第一版)》等,明晰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主要的工艺流程、技术规范及发展方向。目前,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技术咨询专家库已组建完成,并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单位进入设计单位库,强化镇街推进水产养殖尾水处理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持。

  在资金扶持方面,为了激发镇街工作积极性,在市级层面建立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项目奖补资金,对项目实施实行退坡奖补政策。如在2022年完成整治验收的,市财政给予相应建设标准费用40%的奖补,2023年和2024年分别奖补30%和25%。

  通过实施“五项机制”,中山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镇街主动推进项目实施。截至9月9日,全市有尾水治理任务的镇街均已完成项目入库申报,共入库申报项目67个,入库申报面积超6万亩。

  ■一线实践

  让美丽渔场成为

  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

  经过一夜暴雨,长满杂草的池塘边稍显泥泞,池塘上方支着一根塑料管道,管中不时有尾水排出流入池塘,池塘水面还漂浮着星星点点的浮萍,边角处还能偶尔看见几个田螺。

  “这是尾水一级处理池,里面养殖了田螺、河蚌等可直接产出的贝类等经济性水产品,此外里面还培植了枝角类水生动物和浮游藻类植物等天然饵料,为二级处理中滤食性鱼类提供食源。”中山开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彦军站在池塘边介绍。

  “我们以珠三角传统‘基塘农业’为基础,在基地中利用现代化技术及其自动化设备,使得尾水净化循环利用并且全程可控。”白彦军说,2020年他带着已经成熟的尾水改造项目来到中山,在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成功落户民众镇,目前基地的“循环水生态种养系统”全部搭建完毕。

  一排排养着生鱼的黑色大桶悬立在钢铁架中,哗啦啦几声通过大桶底部的自动阀门控制,养殖生鱼的尾水便通过排水渠,逐级进入四个级别的处理池中。据了解,经过贝类养殖一级处理后流出的尾水,里面仍然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用来养殖花鲢、白鲢、草鱼等滤食性鱼类,进一步完成水质净化;三级处理池就可以种植水稻、茭白、莲藕等挺水类植物;在最后一级处理池中则放入茜草等沉水类植物,使得水体完成最终净化,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标准再用于主养区生鱼养殖。

  据介绍,立体循环种养不仅一水四用,还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调节每个处理池的种养面积,此外工程化养殖区也可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可随时控制养殖时间和出鱼时间,让农户获得更高效益。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科科长麦雄伟介绍,针对各自养殖的特色水产品类特点,中山各个镇街正探索这种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实现节水养水,最终实现水产养殖尾水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