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大县高州市实现“美丽变身”
昔日的山区农业大县高州市正悄然实现工业强市的“美丽变身”:今年1-6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工业总产值63.41亿元,同比增长6.9%;财政总收入4.6798亿元,同比增长17%。而支撑这一快速增长的,就是高州人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三园三长廊”。
引珠三角企业200多家
“三园三长廊”的工业发展布局,根据的是高州地理实际,也源自该市近年大力推行的“兴工强市、兴农安市、兴商旺市”的发展战略。
上月22日、23日两天,羊城晚报记者随“省级媒体采访团”在“三园三长廊”走访一圈,见到那里的工业企业正在全员生产。在有“广东省渔网渔具生产专业镇”之称的石鼓镇,记者了解到:这里除了正在力推渔网渔具产业的扩张,也在做强其造纸、制革、铸铁、针织等支柱产业,同时还大力发展木业加工、罗非鱼加工、首乌加工、花生加工等资源加工型产业,着力扶持了金墩纸业、九如网业、鸿瑞达木业、奇慧针织、潘氏饲料公司等骨干企业,更利用茂名市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契机,发展乙烯后续加工产业。
高州市委书记李上林说,作为“全国山区农业的一面旗帜”,其“三高农业”的成就享誉全国,全市农民从中受益良多,普遍住上了“荔枝楼”、“龙眼楼”、“香蕉楼”。现在,要在“兴农安市”的基础上,实现“兴工强市”。根据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解决当地发展工业载体不足的问题,确立了以“三园三长廊”为突破口发展工业。去年下半年,该市投入2360万元用于三个工业园区内的道路、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筑巢引凤。
到目前为止,从珠三角转移到高州市的大小企业已有200多家,主要是毛织制衣、塑胶玩具、电子等行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投15亿元建民心工程
李上林书记说:今年高州市将大手笔投入15亿元,重点抓好系列民心工程的建设:“两河四岸”城区堤围防洪加固、排污、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南关水闸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东方大道(二、三期)、桂圆中路;金山、普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鉴江大桥工程;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二中新校区、南湖塘小学;“230经济圈”(意为沿高州市边界各镇走一圈总长230公里)公路和镇通村公路扫尾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挂榜岭生态公园、瀛洲大桥和新城东客运站。
“这些工程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州市的经济能否实现较快增长。”李上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