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让原生态绿色食品香飘四季
目标 打造珠三角绿色“菜篮子”
地处深山腹地的怀集,凭什么能把农产品卖到珠三角、卖到世界各地?凭什么建设安全食品产业基地?
“特色、生态、安全,怀集县打造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怀集县分管农业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黄成海如是说。据介绍,怀集自然和资源条件优越,特色主导产业品种多、产量大,市场前景广阔,这些都为建设珠三角地区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怀集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怀集县是珠江三角洲中既有山区也有连片万亩农田平原的农业大县,全县常用耕地面积40.7万亩(其中水旱田3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5.5万亩(其中鱼塘面积2.5多万亩)、山地360多万亩。改革开放以来,怀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据悉,今后,该县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环境三大优势,以建设珠三角地区“大菜园、大果园、生态园”为发展定位,加强与珠三角各大城市的合作,建立健全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向珠三角地区提供安全、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和食品,把怀集打造成珠三角发达城市的绿色“菜篮子”、“米袋子”和“后花园”。
保障 着力推进“六个举措”
据介绍,怀集县将通过加强六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珠三角安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目前,该县已制定下发了《印发怀集县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撤销19个镇(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站,重新整合组建19个镇(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加挂动物防疫监督分所牌子,建立和完善面向农业、服务农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建设,继续实施“金农”工程,推进“三电合一”(即:电话、电脑、电视)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县农业信息资料数据库,率先实现农村信息和管理的现代化。
加强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在原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检测站的基础上,今年增加400万元投资,建设国家重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
加强动植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健全基层防疫监控网络,建立和完善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13年,建立起以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为龙头,各种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骨干,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3年,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加强农业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稻米、健康生猪、无公害蔬菜、优质柑桔、森林生态食品、粟米鸡、石山羊、特色玉米”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举措 动对接抢占先机
怀集通过借助珠三角企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和养殖基地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为安全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珠三角地区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建设方面,怀集县坚持规划先行。今年上半年,该县邀请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到怀集县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形成了《怀集县珠三角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规划》从怀集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推进珠三角安全食品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确立了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至2010年怀集初步建立起产业化、集约化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怀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怀集建成珠三角安全食品产业基地、珠三角安全食品加工流通基地和珠三角乡村美食观光休闲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规划》指导下,该县在全省率先与省农科院达成建设珠三角地区安全食品产业合作项目协议,从推广无公害种养业和有机农业入手,逐步建立了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有机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科学谋划,主动出击。现在,怀集全县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迅猛发展,以肉猪、水稻、蔬菜、水果、南药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去年该县被评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优势县和生猪调出大县”,是全省40个产粮大县之一,获“全省粮食创高产示范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