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姜瘟成为惠东多祝沙姜产业规模扩大最大障碍

时间:2009-12-10 00:00 来源:惠州市农业局
字体 分享到:

  日前发布的2009年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名单中,惠东县多祝镇被评选为沙姜种植专业镇。当下又到了沙姜成熟的季节,记者近日在多祝镇采访了解到,沙姜销路好价格高,种植效益不错,但难治的姜瘟却是种植户的心头病,也成为当地沙姜产业规模扩大的最大障碍。

  规模 全镇种植面积达12000亩

  走进多祝镇,放眼望去田野里时不时可见成片的沙姜。虽然名字中都有一个姜字,但从模样看,沙姜与普通调味用的姜完全不同,它露出地面的茎和叶都很矮小,从远处看几乎是贴着地长的,叶尖部位已经开始变黄了。

  “叶尖变黄,就表示差不多可以收了。我们这里种的沙姜都是拿去卖的,很少自己吃。”多祝镇农办主任宋锦辉介绍,多祝镇耕地多沙土,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1910mm,气候条件很适合沙姜生长。当地历来有种沙姜的传统,以前只是少量种,村民留着自家吃。近些年,沙姜除了作传统的食品调料,还被广泛用作化工原料,沙姜身价倍增,外地客商进村收购,多祝的沙姜种植渐成规模。目前全镇的沙姜种植面积达12000亩,去年平均亩产1350公斤。

  担忧 担心姜瘟,村民不敢种太多

  “要不是姜瘟,种植规模早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多祝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邹关颂说,水口村是多祝镇沙姜种植最集中的片区之一,但是目前上规模的种植户也只有20来户,而且一般都种五六亩。他自己也算种植大户,和别人合伙种了20多亩,很多村民都是零零散散种一些。

  “既然沙姜销路好,价格也不错,为何不种多一些?”记者问。“风险大啊,碰到姜瘟就全完了,所以都不敢种太多。”邹关颂介绍,沙姜一般每年三四月份下种,11月以后开始成熟。这种作物耐旱耐寒,也没什么虫害,种植并不难,但就是每年6月下旬到10月份容易发瘟。发瘟时首先是叶卷发黄,然后根部开始腐烂,最终整株都死了。村民们说,这种姜瘟很难防治,一旦染上姜瘟,那就是前功尽弃了毫无办法。曾经也有一些专家来调查过,但都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他们预防姜瘟,主要靠3个法子:一是土地轮种,以防感染地里残留的病菌;二是尽量用有机肥,提高沙姜植株的抵抗力;三是在6月到10月这段时间,把沙姜地圈起篱笆,避免被牛踩,一旦被人或者牛踩了,就肯定会发瘟。

  由于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防治药物,姜瘟也成为沙姜种植户们心头的瘟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村民正是因为曾被姜瘟搞得血本无归,从此不敢再种沙姜。

  未来 成立合作社,计划引进公司进行深加工

  据介绍,产量高的沙姜亩产可达2000多公斤,一般的也有1300公斤至1500公斤。新鲜的沙姜每公斤市场价约6元,切成片晒干后,每公斤在32元以上。而如果加工成香料、调味酱或者药物和化工产品,价格还能提高。

  分管农业的多祝镇镇委委员曾伟平介绍,目前当地的沙姜主要是卖原料,生产出来之后直接卖给外地来的客商。所谓的加工也是初加工,就是把沙姜切成片晒干再卖。这种生产方式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的大头和市场都掌控在别人手里。

  为了进一步发展沙姜产业,目前多祝已经成立了两个沙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并负责收购,以带动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当地农业部门也在继续争取支持,请农业专家指导防治姜瘟。“另一方面,我们也计划引进公司,发展沙姜深加工,提升沙姜产业的价值。”曾伟平透露,目前已经有企业准备在当地建沙姜制品生产线了,估计多祝本土的沙姜制品在未来两三年内就能走向市场。

  相关链接

  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姜瘟

  姜瘟也叫腐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根及根茎部病害。通常以姜种、带菌土壤、肥料为初侵染源,以风雨、灌水、地下害虫、选地不当、田间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发病初期,先出现根部腐烂,以后便逐渐蔓延到根茎,使根茎腐烂,上部叶片凋萎,最后根和根茎部大部分或全部腐烂,发出一种特别的臭味。该病在高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熟地种植发病严重,用荒地种植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可选择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忌连作。雨季加强田间排水,勤于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处撒石灰粉,防止病菌蔓延。发病季节,用草木灰或石灰撒在植株周围,然后松土,有一定防治效果。

  沙姜有健胃行气止痛等药用功效

  沙姜又名山柰、土麝香等,多年生草本,根状块茎,芳香。其根状茎不仅是重要的调味佐料,而且具有健胃、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等药用功效。在我国广东、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均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