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农民小病不出村一元搞定
政府花钱不多却是实实在在惠民
农民只需交1元挂号费,在村卫生站就可免费看病。从去年9月起,广州市花都区在全区实施这一政策,43万农民受益,实现小病不出村,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
省医改办负责人表示,花都此举在全省有首创意义,弥补了目前新农合“主要保大病、小病难兼顾”的不足。政府花的钱不太多,却能实实在在惠民,有效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看感冒现在只要花1元
“以前看个感冒咳嗽起码要二三十元,现在只花1元钱,真实惠!”在花都区新华镇广塘村崭新宽敞的村卫生站里,68岁的村民刘金培高兴地告诉记者。
刘伯因为咳嗽来就医,医生开了必消痰、枇杷露、复方川贝散三种药,总价15.03元。他只需付1块钱的挂号费,药品全部免费。
这个村卫生站有三个乡医,24小时值班。站长刘沛锦正在给83岁的高血压病人张阿婆测量血压,开了5天剂量的丹参滴丸,叮嘱她早晚要小心。随后,他仔细地登记下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用药等具体信息,以便接受检查。他每个月还要做一个用药计划,报给新华镇医院审批后,当地一家医药公司负责配送,确保供应。
刘沛锦是花都卫校毕业的,在村里当了14年乡医。他说,以前是“个体户”,自负盈亏,现在政府出钱建好新房,还让他吃上“皇粮”,区政府每年补贴2万元工资,再加上1元挂号费、1元打针费和给外地人看病的收费,每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稳定,病人又多,干得比以前开心。
免费医疗全由财政埋单
让农民一元看病,财力不算很富裕的花都为什么会想干这件事?
花都区副区长张文兰介绍,当地有194个行政村(居委会)、43.2万农民。现在农民基本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可以报销45%以上医药费,但小病看门诊就没有报销,负担还是重。所以区委书记潘潇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群众门诊看病报销问题”。2008年5月起启动试点,2010年推广到全区。
按照规定,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在本村卫生站看病免费,就医时每次交1元挂号费,如需肌肉注射则再交1元注射费,其余费用全免,一天内多次复诊不再收费。非本村村民在村卫生站就医不享受免费。
免费医疗的钱,由财政埋单。张文兰介绍,区财政主要出三笔钱:
一是设立免费治病专项经费。今年起,由区财政按参加新农合农民人数每人每年50元安排,纳入新农合基金管理,用于支付免费治病所需药品和耗材。
二是补贴乡医工资。今年起区财政按每个医务人员每年2万元安排,由区卫生局下拨给各镇卫生院,卫生院对卫生站进行考核后支付。
三是补助村卫生站办公经费。由区财政按参加新农合农民人数每人每年3元安排,镇医院统筹安排。
节余奖医生遏制滥开药
财政补贴,让医生吃“皇粮”、让农民受惠。但会不会出现农民贪小便宜蜂拥而来、专项经费“穿底”的现象?
不少乡医告诉记者,刚开始时,确有不少农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来开点药”。但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了。
“我们在设计政策时,已经有一系列的规范和监督措施。”张文兰笑着说,他们规定,处方一般为1—2日常用量,慢性病处方用药量可1周。免费治病挂号费和注射费的收入作为卫生站医生奖励和机动经费,如果经费不超支,则奖励给卫生站医生,但如超支,先用于支付超支的部分,有节余的再作为奖金。这样医生为了能拿到奖金,就会主动把关,不会滥开药。实践表明,从2008年试点以来,村卫生站门诊均次处方值从18.3元降到9.52元,补助经费总体没有出现超支。
为让村民用上安全、廉价的药物,他们专门制定了《花都区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药品目录》,有346种药品,遴选确定两家医药公司统一配送单位,药品价格按医院全省阳光采购的网上采购价格下浮9个百分点。
据统计,从试点到去年12月31日,全区村民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共130.55万人次,为农民直接减负1242万元,间接减负2000多万元,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新农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