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走进肇庆四会市地豆镇水车村,村道宽阔整洁,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墙绘随处可见,绿色稻田与田边的水车相映成趣。村民刘明玉说:“以前村里到处是泥路,休闲娱乐也无处可去,现在不仅有球场、文化室,还有了村史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村庄大变样,也让四会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对2018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广东共获得了19项督查激励,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创历年最好成绩。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我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探索——广东牢牢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切实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
广东获国务院19项督查激励“大礼包”
骤雨初歇,宽阔的苍江恢复平静,徐金珠赶忙回到船上收拾行李。前不久,她和老伴离开了生活近30年的旧木船,住进了城区50多平方米的新家。如今,江门开平市区200多艘住家船完成清退,原来以船为家的居民,今年陆续“洗脚上岸”过上城市人生活。
“如果没有河长牵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部门、镇街共同推进,不可能在半年内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苍江的水质也开始逐步变好。”开平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长吴振威说。
在清远英德市,45岁的“新农人”宋勇辉打开手机,就能接到全国各地订单,调配多个农场的新鲜水果,实时追踪农产品运输位置。
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他经常看着辛苦种植的水果成堆烂在田间。现在,山里的农民都当上了“网红”,全市实现物流快递24个镇街全覆盖,去年英德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约为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达110.85%。
在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仙塘宝涌工业区(二期)改造方案以全体股民无记名投票88.05%的同意率顺利通过表决,为下一阶段的村改工作打下基础。
“‘村改’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是扶持那些做得好的企业,不是要把它们赶走。”龙江镇仙塘村党委书记赖珠兴说。去年以前,顺德的村级工业园占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27%的产值、4.3%的税收。一年多来,顺德将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已累计完成土地整理超8000亩,并在本次督查中获奖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在本轮19项督查激励中,记者注意到,既有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增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等稳增长促改革领域的工作事项,也有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强创新调结构领域的工作。而惠民生防风险领域则最为集中,涵盖了落实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农村危房改造、环境治理、河长制湖长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工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克认为,此次广东所获激励,充分反映出广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站位高,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真抓实干的具体体现和积极成效。“激励范围广、区域代表性强,表明广东省内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形成竞相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张克说。
不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烟波浩渺的珠江口,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在海上延绵天际。呈蛛网状密布的立体交通体系,将香港、澳门和广东珠三角9市紧密联系起来。7000万人在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的大湾区,蕴藏的发展潜力令世界瞩目。
基于港珠澳大桥,越来越多的规则衔接正在取得突破。今年4月29日起,持有深圳湾口岸通车许可的跨境私家车,可免手续试用港珠澳大桥往返香港和珠海口岸,为期两年。4月2日,南沙大桥实现提前一个月通车。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投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从广州南部到东莞的路程可缩短10公里。7月9日,珠江船务在佛山新设的首个香港国际机场候机楼正式启用,开启了佛山地区无缝连接香港国际机场服务的先河。
广东大地,热潮涌动。
7月26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在创新驱动、规则衔接、产业协同、开放合作、软硬联通、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聚焦发力,不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深入推进跨境科技合作,筑牢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支撑。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正式开工建设,中微子实验室二期进展顺利。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有序向港澳开放,全省8354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已面向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服务。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151个。
以强强联手发挥产业综合优势为主线,促进产业优势叠加,共同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90后”香港青年郭玮强带领随身宝科技公司入驻前海梦工厂,如今项目估值逾1亿元,“深港产业优势互补,让我们成了‘双核心’基地科技公司。”深圳凝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林恒一说:“在深圳招科研人才、在珠三角工厂生产智能硬件、在广州珠海做销售和后台,香港总公司则发挥管理优势。”
以服务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就业为重点,加强三地民生社会事业对接合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今年5月,位于广州天河区的“TimeTable精品联合办公空间”成为首批10个“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来自香港的“90后”创始人吴嘉惠发现,融入大湾区,他的设计产品将面对更多受众、拥抱更广阔市场。如今全省已建成20多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达360多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从业、就业人员接近4000人。
广东携手港澳,一个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湾区正在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