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绿”“党建红”铺遍乡间田野
九岭村
位 置
九岭村位于三圳镇南部,距圩镇3公里。东接梅州市蕉华工业园区,西临石窟河。
概 况
辖区总面积8.6平方公里,有19个村民小组,561户,人口2205人。现有百岁老人1人,80岁以上老人86人。
特 色
作为蕉岭县首批“长寿村”和蕉岭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九岭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红色资源为人称道。
走在今日的九岭村,青砖黛瓦的民居整齐排列,苍翠欲滴的果树分立两旁,清澈见底的湖水环绕山间,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点染山区,散发着生态美的同时,也让乡村振兴在这里一步一步实现。
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为省内知名的美丽乡村,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这在许多九岭村民眼中,是“天大的变化”。
作为蕉岭县第一个成立党支部的革命老区,九岭村不仅有优质的自然资源,还有充满历史底蕴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九岭村利用“红绿”优势,逐渐成为被大家熟知的“网红”。而这也与其所在的蕉岭县密不可分。通过把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进一步细化,蕉岭县在县域内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大健康产业、生态综合治理、文化创意传承、共建共治共享及精准脱贫攻坚等相关举措,以实际行动突破乡村发展壁垒,激活振兴要素,让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将绿水青山逐渐变为金山银山。
做好生态、产业、治理三大文章,如今的九岭村凤凰涅槃,从默默无闻的贫困村蝶变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成为一个有产业、有颜值、有内涵的美丽乡村。
▶▷产业
“领头雁”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从曾经的贫困村到今日的“网红”村落,九岭村的转变与村“两委”班子出色的工作成绩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领头雁”的村支书徐文坚,一心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的紧要问题,首先是农村产业的振兴。九岭村有几十年的淮山种植历史,但当地的产量和价格一直上不去。对此,徐文坚坚决做好“土”文章,从广州增城引进紫玉淮山品种,在提升产量的同时让价格也比之前翻了一番。如今,九岭村集约打造了千亩淮山基地。
除了让产业振兴,近年来,九岭村逐渐形成了“农业+旅游”双驱动产业带动模式,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其中的典型,就是面积达600亩的莲子基地。
2015年,在徐文坚以及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九岭村正式引进建设莲子基地,打造“十里荷塘”,如今已有600亩的规模。基地由一个乡贤承包,村民则收取土地租金。“村民有两部分的收入,一是租金,二是劳务收入。”徐文坚说,去年莲子基地就拿出100万元给村民发工资。
在徐文坚的带领下,村民的收入比之前增加了不少,从2010年时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元,到如今人均年收入达10800元。“实践证明,群众有事做了,有奔头了,村子发展的劲头就足了。”徐文坚说。
▶▷治理
以党建激发振兴后劲
九岭村是蕉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诞生的地方,当地红色资源丰富。
近年来,九岭村紧抓红色历史文化底蕴,以党建工作作为治理乡村的重点工作。“目前,我们在全村形成了好事让村党组织干,好话让党组织说,好人让党组织做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徐文坚说。
不仅如此,九岭村还是梅州市村民理事会的发起地。在党组织的统筹下,伍子湖片区的宗祠理事会改制为村民理事会,成员由有公心的长者、老党员、热心村级事务的村民及各小组党员等组成,对内管治村务,对外联络外出乡贤。
近年来,九岭村抢抓蕉岭“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等契机,在基层党建、土地流转、绿色发展、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为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奠定了“经验传习所”的鲜活样本。
声音
如今走在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我们能够看到一座造型现代的乡村咖啡屋坐落于核心地带,前面是新落成的露天电影场,后面是夜晚灯光迷人的客家情文化广场。无论清晨抑或傍晚,当地乃至周边村的村民都乐意来这里休闲、散步、赏景。
这是我们村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基础上,成立相关企业,采取PPP模式,引入专业乡村规划设计公司,对乡村游线进行重点升级,给乡村游装上“新引擎”带来的成果。现在,精心打磨的景观节点相继出炉,当地精品游线概貌清晰浮现。
精品游线建设,土地和房屋产权是绕不过的难题。每个项目都必须各自想办法,但指导方向就是要保障农户利益,引导农户变资产为“股权”,取得长期收益。事实上,发展乡村旅游已经给九岭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尤其是农产品近几年的销路持续向好。
我们欢迎更多人能来九岭村赏美丽田园风光,看历史红色文化,尝美味淮山,领略“客韵寿乡”新风采。
——九岭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坚
故事
一名基层干部的“初心”
“在群众的支持下,改变农村现状,服务群众,这是我的初心。”2017年,徐文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初心。两年过去,徐文坚的初心未有丝毫消磨,在他看来,“反而更加坚定。”
2010年,村里找到徐文坚,希望他可以回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一边是自己打拼多年的生意,一边是贫困的家乡对他的期盼,经过慎重考虑,徐文坚最终选择了回乡。
2010年年底,徐文坚成为九岭村村主任,2013年,他通过公推直选当上村支书。
在徐文坚的记忆中,县里公选村党组织书记时的那道面试题目成为他日后努力的方向——“当好一名村支书,首先要做哪三件事?”他当时回答:“首先是抓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其次是增加群众和村集体收入;最后就是做好民生实事。”在担任村支书的4年时间里,徐文坚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承诺。
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问题,修缮村里的危桥,徐文坚在朋友圈发动在外乡贤、务工村民捐款。短短两天就筹到十几万元,于是村里流传着“一条微信建一座桥”的故事。
除了修桥,徐文坚还发动群众,共同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村民享受到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好处,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徐文坚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徐文坚通过引进建设莲子基地、引进增城的紫玉淮山等措施积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九岭村是蕉岭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又是长寿乡里的长寿村,红色和绿色两种资源都非常丰富。”徐文坚说,目前村里建立了莲子基地、党史教育培训基地,客家红文创基地也刚刚成立,下一步将完善配套设施,对村里的客家民居群进行改造升级,发展民宿旅游,引导农民变资产为股权,“让鸡生蛋”。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起带头作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在。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百姓都看在眼里,也因此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徐文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