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亩产逾900斤 白鹭飞来乡村变美
广东首个盐碱地上垦造水田750亩,近日喜迎丰收
曾经的“农业荒漠”变成了千亩良田,12月2日,江门台山市海宴镇南丰村750亩由盐碱地垦造出来的稻田迎来晚造水稻收割的高潮。“亩产突破900斤,口感也不错!”在南丰村海水稻育种基地内,有着“海水稻之父”之称的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品尝了新收割的海水稻米饭后,难掩兴奋之情。
盐碱地变良田
南丰村是广东省首个在盐碱地上完成垦造水田项目并种植海水稻的村庄。当地政府通过打造农业产业园,吸引了陈日胜的海水稻种植团队在此建立海水稻育种基地。
与一般水稻相比,海水稻稻秆较高,可达2米,稻田下非常适合养殖鱼蟹,可实现立体式生态改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增加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中和分解盐碱含量,还可以实现土壤改良的效果。
“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五省区有5000多万亩盐碱地,仅广东的沿海滩涂盐碱地就有将近300万亩,我们在南丰村培育出来的海水稻种子,适合在这些盐碱地生长。”陈日胜说,他有信心在南丰村打造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把种子推广到全国各地。
荒凉滩地现鹭鸟群飞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垦造水田不仅可以有效增加耕地数量,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还能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生态资源环境。但近年来很多地方已出现补充耕地“无处可补”的情况。在盐碱地上垦造水田,为利用滩涂盐碱地破解广东补充耕地瓶颈作出了尝试,同时也为海岸滩涂生态修复开创了新模式。
广东沿海的滩涂盐碱地,杂草难生,普通农作物更是难以种植。“这个地块长期荒芜,长了一些杂草,成了周边村民的牧牛地,有些地方甚至成了垃圾填埋场,时时传来难闻的气味,由于无法耕种,逐渐成了丢荒地。”台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梁志娇说起垦造水田之前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项目于2018年初开始实施,2019年成功引入陈日胜教授团队进行海水稻种植,曾经的荒凉滩地如今已成为鹭鸟群飞的美景良田,生态环境改善立竿见影。”海宴镇党委书记李智勇说。
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秘书长杨远光指出,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这种“生物改造”的方法既生态绿色,又可循环利用,实现滨海盐碱地生态的有效恢复和生态化利用,滩涂湿地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恢复,这也将为海岸滩涂的生态修复提供另一蹊径。
3000万整治村容村貌
南丰村750亩垦造水田项目,每亩有11万建设经费,经当地政府通过合理安排,用每亩6.5万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把节省下来的3000多万资金投入到五丰村、南丰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直接推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产业园将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打造“东南亚风情村”,建设“海宴华侨农场”等新型生态农业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未来将建田园综合体,搞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直接推动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
水田指标交易金额逾160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解广东水田占补平衡落实难的困局,广东作出到2020年垦造水田30万亩的决策部署,在全国率先启动大规模垦造水田工作。目前全省已动工垦造水田项目843个共27.6万亩,其中已完工22.33万亩,已验收11.62万亩,水田指标交易为省财政贡献161.51亿元。
“乡村振兴,投入是关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制度设计,创设水田指标交易市场,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水田指标交易最高价达75万元/亩,目前交易金额已逾160亿元,扣除成本后估算有超过100亿元可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