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目
●珠海市“三统一”精细化管控古村农房
●河源市“拆改建”打出管控提升“组合拳”
●韶关市翁源县三个“起来”推进农房管控风貌提升
●梅州市平远县“五动”联发推进客家民居特色改造
●茂名市高州市“四坚持”打造岭南乡村风貌示范区
地市动态
珠海市“三统一”精细化管控古村农房。一是统一规划。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组织修订社区居民公约,将农房管控的规定纳入居民公约,引导依规有序建房。各经济合作社成立议事小组,对村民新建房屋的风貌进行初步审核,指导村民依法依规建房。二是统一设计。由于会同古村大部分范围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在古村内修建房屋受到严格限制,经多次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一系列标准,由会同社区牵头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项设计,包括房屋风格、街巷道路、绿化景观和市政配套设施工程等,提供了“兄弟之家”和“会同客栈”两种户型给村民选择。三是统一建设。为确保老屋不被破坏,采取“先保护后开发”模式,按照规划分批次进行修复,已完成16座古屋保护性修复,最大程度保护了古村风貌。为加快老屋活化提升,引入国企华发集团进驻古村,通过租赁方式取得老屋使用权后启动修复工作。(珠海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河源市“拆改建”打出管控提升“组合拳”。一是应拆尽拆,分类拆除农村泥砖房。有计划、分阶段、高标准、重实效推进全市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工作,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破旧泥砖房清理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破旧泥砖房拆除登记证》等,创新方法消除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难点问题。首先,对账销号,制作“农村泥砖房唯一编码”,建立明细到户到人的花名册和数据库。其次,建立每周报告制度,及时更新存量和新发现泥砖房数据,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再次,建立“图片数据库”,利用FTP服务器和客户端,实时上传泥砖房清拆前、中、后的照片,为整治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此外,结合当地实际,分成“有人居住”“无人居住”“有历史保护价值”三大类,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二是多管齐下,多层次提升农房风貌。制订农房风貌改造提升指引,对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轮廓控制、风貌提升设计要点、危旧房屋拆改、削坡建房整治等作出详细阐述。各县区出台激励措施,指导各镇村先行先试。如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在外立面改造项目中细化、量化工作流程,将所有环节登记造册,短短数月,完成整村外立面改造,成为紫金县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样板村。源城区埔前镇和东源县顺天镇将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与当地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保护古树古宅、修缮提升古民居、打造民宿群等方式,推动农村“内涵”与“颜值”双提升,促进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和园区建设,并在运维管理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三是严控严管,新建农房全方位把控。实施《河源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河源市新建农房建设管控指引》,从村民申请用地、村委会审核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确权登记发证等各环节全方位把控,严管严控违规。各县区也相继出台细则强化落实,同时还将宅基地和村民住房建设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进一步依法依规用地建房。(河源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县(市、区)动态
翁源县三个“起来”推进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翁源县依托入选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契机,推出系列农房管控风貌提升高招实招,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把农房“管起来”。严格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要求,规范有序推动农房管控工作。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促农村建设向精细化转变。开发智能农房管理系统,指导村民按照村庄规划和农房图集合理布局设计建设自家农房,形成相对集中、集约高效的村庄用地建设布局。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促农房建设向规范化转变。明确规范建房“四要”,对建房流程、规模、风貌、间距等做出详细、明确的要求。明确申请宅基地必须符合的八大条件、建房不予受理的七种情形、审批必备的九项资料。在巡查管控上下功夫,促农房管控向有序化转变。建立县、镇、村、组四级农房管控机制,严格落实“五公开”“三到场”及每日动态巡查等制度,及时制止、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建立并落实违法违规建房黑名单机制。二是提升乡村风貌,让农村“美起来”。着眼打造客家农房风貌群,制定出台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近20个配套政策,既着力促进新建农房和存量农房特色风貌和谐统一,又注重农家前庭后院、村内节点以及山水田园等全要素空间整治提升,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强化示范引领。全力推进“兰乡古韵”廊线建设,以坝仔镇4个主体村为先行先试示范点,辐射带动3镇15村连线成片提升,着力建筑民居、美丽庭院、村庄绿化、道路交通、标识系统、村庄亮化等六方面。强化资金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翁源县农房管控风貌提升贷款贴息工作方案》《翁源县农房管控风貌提升贷款贴息先行试点实施方案》,选取江尾、坝仔2镇11个村小组开展贴息贷款试点。三是激发内生动力,让成效“久起来”。坚持发动先行,人才为要,产业支撑,促使乡村风貌“持久美”。深入落实农房管控风貌提升“五会三懂”,使村民懂政策要求、懂建房程序、懂法律法规,推动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成为村民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如“兰乡古韵”廊线村庄大力发展兰花、九仙桃、三华李等优势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增强农民和村集体造血功能,擎起乡村管护“钱袋子”。(翁源县委农办供稿)
平远县“五动”联发推进客家民居特色改造。近年来,平远县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域整治,对老屋、旧楼、新房进行客家民居特色改造,打造了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集群和农家庭院。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57亿元,完成农房外立面改造9786户,完成率为56.2%。该县的主要做法是“五个动”。一是思想发动。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建新屋、弃老屋,重室内、轻外墙,各屋各貌、一村百调”现象。一方面,党政齐抓,统一设计。制定平远县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客家风格建筑指引等文件,组建工作专班,建立“书记责任制”。另一方面,民事民办,统筹各方发力。该县乡贤累计捐资8000多万元;发动159家乡贤企业、本地企业结对帮扶136个行政村,累计捐款8500多万元。二是示范带动。该县先后确定了1个示范镇和20条省定贫困村、39条“四沿村”、15条面上村作为农房外立面改造的重点示范区域。率先在上举镇畲脑村开展整村农房外立面改造,保护修复有历史价值的老屋、古井、古树,深挖村史底蕴,再现畲脑村客家古村风貌。三是奖补推动。不让农民因农房改造而加重负担,坚持自愿原则。该县财政每年至少拿出5000万元,对改造验收合格的每栋房屋给予3万元以内的奖励;同时,制定“美丽庭院”奖补政策,对改造后达到“五美”要求的,奖励3000-5000元,2019年达到“美丽庭院”标准182户。通过政府资金奖补政策推动,每年撬动农民自筹资金超1.6亿元。四是拆改联动。该县坚持“五拆三不拆”原则,破烂泥砖房、露天旱厕茅房、老式烤烟房、废弃牛栏猪舍、乱搭乱建构筑物一律拆除,并对空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保留完整的祖屋祠堂、具有岭南特色的老房子、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原则上不拆除,以修缮为主。2019年,该县拆除危旧房屋达149.31万平方米、废弃猪牛栏17.83万平方米、露天旱厕茅房5.96万平方米、老式烤烟房1.93万平方米。五是项目促动。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沿河村庄外立面改造,打造以河流为纽带的美丽乡村示范片。结合国道206、358线升级改造,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和最美出省通道。结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和国际徒步大赛,引导农民建设“美丽农房”“美丽庭院”。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和拆旧复垦,加强上举镇八社村虎踞等地的外立面改造。(梅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高州市“四坚持”打造岭南乡村风貌示范区。高州市选取根子镇元坝片区为试点,落实“四坚持”举措,努力将元坝片区建设成为岭南风貌示范区。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打造岭南风貌示范带。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行动方案》,提出“十村精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工作思路,打造4条“点上精彩、线上美丽”示范带。邀请清华大学清尚集团、北京东方园林集团、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团队等进行指导,对示范带的定位、风格、功能、资源、特色等进行研究,着力留住乡愁,突出岭南风格。同时,成立工作专班,赋予镇政府统筹、村级根据群众意愿选定建设项目的权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二是坚持村民主体,发动群众筹资投劳。通过召开干部会、乡贤会、村民会和微信、入户宣传、座谈等形式,加大宣传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政策力度,做到人人皆知。出台《元坝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指导意见》《元坝村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工作奖补办法》,并写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户统一农房层数和建筑面积,按岭南风格改造提升农房外立面。发挥好村级基层组织在风貌管控提升中的引领作用,让村干部、党员带头干,发动有影响力的乡贤回乡带动,出钱出力支持项目建设。在榜样带动下,大唐荔乡大道、根子河碧道等项目的用地全部由村民和村集体无偿捐献。三是坚持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坚持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先干先奖补,多干多奖补,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引入信贷支持。针对农户自建房屋难以抵押、农户改造资金缺口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出“荔乡风貌贷”金融服务。四是坚持多规合一,全面提升整体风貌。元坝片区是国家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省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高州整合这些项目及行业内涉农项目集中投入,多规合一,一起实施,将统一区域风貌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整体提升区域风貌。(高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