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鸡保种与提纯复壮技术要点
一、保种方式
地方鸡遗传资源保护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原地保护 :保种场
(二)异地保护 :基因库
保种的主要形式为活体保存。
二、省级保种场保种要求
(一)场址在原产地或与原产地自然生态条件一致或相近的区域。
(二)场区布局合理规范,保种群与从事种鸡生产经营的商品群分开饲养,具有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域。
(三)防疫隔离条件良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规定。
(四)有与保种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主管生产的技术负责人具备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直接从事保种工作的技术人员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保护遗传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种鸡来源清楚,符合品种特征特性。
(六)有切实可行的保种方案,包括保种原则、保种目的、保种方法、技术路线、保障措施、保种效果监测等。
(七)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饲养、繁育、免疫等技术规程,有完整的保种记录和系谱档案资料。
(八)符合种用标准的单品种基础种鸡数量要求:母鸡500只以上,家系不少于50个;抢救性保护品种基础群数量可适当下浮。
三、保种方法
(一)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从基础群中选留公鸡40-60只,母鸡400-600只组建40-60个0世代家系,每个家系均由10只母鸡和1只与配公鸡组成;记录各家系公母鸡翅号,建立各家系系谱;保种群各家系世代间隔不少于1年;0世代各家系继代繁殖时,采用家系等量留种;将选留的鸡只合并成一个群体,采用随机选配重组新的家系;1世代各家系继代繁殖2世代时,仍按照上述方法操作。
(二)家系等量轮回交配法:从基础群中选留公鸡40-60只,母鸡400-600只,按家系等量分别组建40-60个家系,每个家系由10只母鸡和1只与配公鸡组成;记录各家系公母鸡翅号,建立各家系系谱;保种群各家系世代间隔不少于1年;0世代各家系继代繁殖时,采用家系等量留种;1世代以后各家系继代繁殖时,种公鸡与种母鸡按家系在家系间进行轮流配种。
四、保种规模
鸡品种保种群体数量的大小与群体的公母比例、留种方式、世代间隔、每世代控制的近交系数增量密切相关。各保种方法最低保种规模:
(一)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母鸡群体数量≥400,家系数保持40-60个,每个家系等量选留10只母鸡,1只种用公鸡,1只后备公鸡 ;
(二)家系等量轮回交配法:选留母鸡总数≥400,≥40只公鸡,≥40只后备公鸡,组成40个以上家系。
五、提纯复壮技术
(一)素材群的收集
1.素材群要求来源于3个以上不同行政区的10个以上收集点,参与收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鸡品种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
2.在对保护资源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品种标准制定资源收集细则,包括收集的资源的来源,基本的外貌特征特性,体型体重及生产性能等。
3.素材收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收集点的总数量基本相同,公母比例相近,杜绝有外来血缘污染素材群。
(二)基础群的整理
1.依据《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手册》《广东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等,对基础群进行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进行整理和测定。
2.鸡的体尺部位及测量方法:(1)体斜长:肩关节至坐骨结节的距离,用皮尺测量。(2)胸宽:两肩关节之间的距离,用卡尺测量。(3)胸角:用胸角器测量龙骨前端两侧肌肉的角度,单位为度。(4)胸深:第一胸椎至胸骨前下端之距离,用卡尺测量。(5)胸骨长:胸骨前端至胸骨末端之距离,用卡尺测量。(6)背宽:背宽又称骨盆宽,指两腰角之间的距离。(7)胫长:胫骨上关节至第三、第四趾间的垂直距离。(8)胫围胫骨中部的围度,使用卷尺测量。
3.体型外貌性状的整理:针对不同品种的基础群,按照本品种要求的体型外貌标准和体型外貌性状遗传规律,对羽色、冠型、胫长、胫色及特殊性状进行选择、提纯。对于个体间羽色、冠型等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应按不同的羽色、冠型组建保种群(品系),逐代进行提纯,直至纯合到符合品种要求。
4.品种特性及适应性整理:对于具有重要品种特性及适应性的品种,在基础群中应充分考虑每个品种的特性进行个体选留,淘汰特性不显著的个体。
5.群体均匀度的整理:测定基础群个体的70日龄(大体型鸡种)或90日龄(小体型鸡种)体重、43周龄体重,淘汰体重过大和过小的个体。选择的比例根据群体均匀度情况具体确定,要求选留平均体重上下10%范围内的个体。通常第一次选种时选留率在30%左右,第二次选留率母鸡在80%左右,公鸡在20%左右。
6.产蛋性能的整理:对于蛋用型或兼用型保护品种,测定基础群个体的开产日龄、开产蛋重、开产体重、43周产蛋数、66周产蛋数和平均蛋重,对开产日龄较迟、产蛋较少的个体予以淘汰。保种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产蛋性能的选择压不能太高,只是按照品种标准进行适当的整理。
7.繁殖性能的整理:测定基础群个体继代繁殖时的种蛋合格率、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淘汰产蛋过少、过多和蛋重不符合要求的个体。观测基础群母鸡就巢性,可适当进行选择,降低就巢率。
(三)家系保种群的组建
当基础群整理工作结束以后,选留的符合品种特征特性且遗传性能稳定的个体可以组建家系保种群,确定保种方法,制定保种方案。
(四)继代繁殖
1.种蛋收集:按照家系号和产蛋母鸡号标记种蛋。
2.排蛋:按母鸡个体入孵种蛋。
3.孵化:把登记好的种蛋送进孵化器,消毒后按常规孵化。
4.出雏:雏鸡出壳后进行系谱登记,佩戴翅号,测初生重。
5.育雏:育雏期为0-6周龄,按常规育雏期饲养方法进行饲养管理。
6.育成:育成期为7-18周龄,按常规育成期饲养方法进行饲养管理。
7.产蛋:产蛋期开产至66周龄 ,按常规种鸡产蛋期饲养方法饲养。
8.整理资料:45~46周龄整理资料 ,为个体的选留提供依据。
9.家系组建与繁殖:47周龄组建家系,每个品种40~60个家系,每个家系1只公鸡10只母鸡,另留1只公鸡备用。
10.鸡群淘汰:通常在66周龄淘汰保种鸡群。
六、保种效果监测
(一)外貌特征性状监测
对保种群各世代个体的外貌特征、体尺和特殊性状等表型性状进行记录和监测,监测数量不少于400只;建立各世代的表型性状档案,分析世代间的性状差异,监测保种群的表型性状稳定性。
1.需要监测的外貌特征性状:羽色、冠型、胫色及胡须、毛脚等需要重点保护的性状;
2.需要监测的成年体尺性状:体斜长、龙骨长、胸角、胸深、胸宽、胫长、胫围等。
(二)重要品种特征监测
对于具有显著特性的品种(如斗鸡的斗性和耐力),保种场要定期进行观察或测试,监测重要特性在世代间的维持情况。
(三)生长发育性能监测
记录每个世代保种群个体的初生重、早期生长速度、饲料消耗以及育雏(成)期存活率,监测保种群生长发育性能稳定性。
(四)生产性能监测
1.产肉性能:抽样测定兼用型和肉用型品种每个世代保种群成年公、母鸡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屠宰率、全净膛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监测数量公鸡不少于30只,母鸡不少于30只,监测保种群产肉性能稳定性。
2.产蛋性能:对蛋用型和兼用型品种,记录每个世代保种群母鸡个体的开产日龄(蛋鸡按日产蛋率达50%的日龄计算,肉种鸡按日产蛋率达5%时日龄计算)、开产体重、开产蛋重、43周产蛋数、66周产蛋数、平均蛋重等指标,根据各指标的的变化监测保种群的产蛋性能稳定性。
(五)繁殖性能监测
记录每个世代保种群继代繁殖时种蛋合格率、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观测母鸡就巢性和就巢率,监测繁殖性能在世代间的维持情况。
(六)分子水平监测
1.分子标记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评价畜禽遗传资源的工具。可以利用微卫星等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保种效果,建立各世代的分子信息档案,监测保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检测样本量为公、母鸡各30只以上。
2.基因组水平监测:“京芯一号”芯片、“苏芯三号”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