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工业化水产养殖生产模式,是以养殖用水处理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具节电、节水、节地、安全高效、全程可控等特点,可实现养殖环境人为可控,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程序化,质量安全有保障。它被誉为水产养殖业的一次新技术革命。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利用生物学、环境学、机械学、电子学、自动化学和微生物学等科学技术进行集成与创新,创建一个可控养殖生态系统的新型现代养殖技术。一套完善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应包括:养殖池、固液分离、泡沫分离、生物过滤、曝气脱气、紫外/臭氧消毒等设施设备,且需配备源水处理、增氧、温控和智能化辅助生产(水质实时在线监控、自动投饲等)等配套生产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集成设计需根据不同养殖品种,进行物质能量衡算,确认负荷匹配关系,实现功能模块优化,单元精准设置,集成系统标准设计。
一、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
工艺流程示意图
系统设计要点(按工艺流程)
(一)养殖池
养殖池一般为圆形或方形圆角或跑道式结构,池体面积、深度等参数选择应符合养殖生物习性,结合水流形态、流速、集排污效果、管理需求与鱼池工程标准化设计等因素。
高端养殖养殖模式需要考虑水流形态、流速、自行集污排污与鱼池工程标准化设计等因素。长条形、水泥鱼池的空间利用率高、成本低。鱼池结构需要符合生物习性、水质及管理的需求。圆形鱼池的水流形态、流速、DO、饵料分布、集污排污能力较好,水体的利用率高;PP材料鱼池清洁、无伤害、管理方便。
(二)固液分离
固液分离装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微滤机,出水水质较好(筛网的目数决定),造价较高;二是采用弧形筛,无需动力和清洗用水,造价相应较低,出水水质一般;还可以采用筛绢网加过滤棉。设备的选型需要综合考虑过滤效率、稳定性、自动化程度等需求。需要根据水质、负荷、结构等条件进行精准设计,实现高效、稳定、经济。
(三)溶解性有害物质净化
溶解性有害物质(含悬浮有机颗粒)的去除多采用气浮综合净化池完成,由气浮反应槽、生物净化滤料、排沫槽和排污管组成,集气浮泡沫分离、蛋白质分离和生物净化的功能于一体。气浮综合净化池需要根据载体、结构等进行精准设计。
(四)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生物膜吸附降解氨氮和亚硝酸氮等溶解性含氮有毒物质。生物净化池需要配备生物膜载体,可多级串联,一般池内安装立体弹性滤料或悬浮滤料(流化床),生物滤料的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所增加的生物承载量确定。
(五)曝气脱气
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和养殖密度比较高的大棚建议采用脱气池。一般生物净化池后端会设置脱气环节,在脱气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末级生物净化,用于驱除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有害气体使水中的总气体水平和水质接近和优于新鲜的自然水体。池内的脱气填料亦采用立体弹性填料,脱气填料的数量根据循环水系统的生物净化填料来确定,一般为系统的1/4左右。底部设曝气装置,采用小型鼓风机供气。
(六)消毒
消毒设备的选择要保证消杀效率和养殖生物的安全。一般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紫外线或微波消毒器消毒选型要考虑其发光效率、光波、水质、时间等因素。臭氧消毒设备选型要关注能耗、效率及气液接触的浓度、残留问题等。
(七)回流
回流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回流的管道,由管道上的阀门控制回流的水量,回流量一般根据系统内生物滤料(生物包)的挂膜情况来确定,一般的情况下在20%左右,这就保证了在日常运行中循环水系统内的净水微生物可以不断地生长繁殖。
(八)增氧系统
溶解氧直接影响养殖密度、净化效率、能耗等。一般采用罗茨鼓风机和纳米微孔增氧管进行增氧,或者使用纯氧增氧设施进行增氧。如果采用空气增氧系统则需要进行精准的核算,使用合理的工艺及精准的设计,首选高效、能耗小、噪声低、无惊扰和应激反应。
(九)温控系统
工厂化养殖需要冬季升温、夏季降温,传统的升温方式是燃煤(气)锅炉升温、电力等,成本高;受燃料价格、锅炉禁用、减排限制等因素影响,太阳能、地热、热泵等新能源技术应用已成新趋势。
(十)投饲系统
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需根据养殖品种、生长期按需投喂,要做到精准、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人工投喂增加管理成本亦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浪费、污染水质等不可控因素。精准、定时、定量的科学化自动投饲必不可少。
(十一)实时在线监控系统
高密度养殖伴随着高风险,需要快速反应,需要对水质、设备、自然灾害、风险等进行智能化监控。现代智慧水产养殖需要精准、可靠的监控系统,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
(十二)养殖尾水生态净化
养殖尾水中富含无机N、P及养殖固废,直接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配套构建鱼菜共生/鱼藻共生等生态净化模式等已成为热点。
二、养殖日常管理
(一)苗种及放养
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苗种出苗场和入养殖场前均需要检验检疫合格报告,尤其从异地购苗种时更应进行检疫,严防异地病原生物传播。
苗种入池前应提前调节养殖水质参数一致或接近,避免差异过大造成应激和不适应。苗种放养规格、密度等养殖参数需要根据养殖场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水处理负荷能力等合理设置。
(二)投饲管理
饲料投喂遵循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原则。投喂方式应根据养殖品种摄食习性确定,坚持少量多次。投饲量根据气候、水温及鱼的摄食情况确定,以不出现残饵为原则。配合饲料日投饲量由幼鱼体重的5%~8%逐渐减少至成体体重的1%~2%。投饲次数由养殖初期每日3次~5次减少至后期每日2次。不同养殖品种投喂应选择合适的饲料,配合饲料的生产卫生标准应符合NY5072、SC/T2006和SC/T2031的规定。发现摄食不良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适当减少投饲次数及投喂量。
(三)水质调控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调节处理。可通过水质实时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测pH值、水温、溶氧(DO)和电导率等参数,定期测定盐度、化学需氧量(COD)、非离子氨、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等水质参数,调节各项指标在养殖生物适宜生长范围内。经常检查生物膜挂膜情况和微生物组成,统计主要微生物的世代变化周期,确定补充菌种的添加种类和数量。
(四)病害防治
制定日常病害防治方案,坚持预防为主,对症用药,慎用消毒剂和抗生素,尽量采取无抗化治疗措施。维持良好水质,特别注意溶氧、水温、pH值等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日常定期拌喂益生菌、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功能性添加剂等,调控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生物安保,在车间门口处建消毒池,人员进出车间时随时消毒。对使用的工具应及时严格消毒,操作宜轻快,防止对养殖对象的机械损伤。发现病害应及时隔离,对病体进展解剖分析、显微镜观察,分析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五)收获
出池前一天,停喂1-2餐。到达商品规格,做好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