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专题中心 > 最新专题 > 农业技术推广专栏 > 农业技术

淡水池塘养殖技术

时间:2024-12-13 13:08 来源: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字体 分享到:

  池塘养殖一般指在面积较小的封闭水体中进行经济型鱼类养殖,是历来群众性养鱼的主要方式。这种小型水体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为数亩到数十亩。池塘水体较小,水质容易控制,养殖技术也易掌握,适宜根据养殖种类的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进行混养。

  本文介绍淡水池塘养殖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以供从业者参考。

  、池塘清整与消毒

  (一)池塘清整

  在苗种放养前,应提前对养殖鱼池进行清整,主要工作有:清除池塘周围杂草,封堵塘基漏洞或低洼段,以防止敌害生物侵袭:对于养殖过的老塘,则排水晒干池底或清除池底淤泥,以改良池塘底质,清除鱼塘病原体。

  (二)池塘水体消毒

  苗种放养前8-10天,用生石灰或茶粕消毒池塘水体。生石灰用量为:带水消毒每亩120-150公斤,干法消毒每亩60-70公斤;茶粕用量为:带水消毒每亩50-60公斤,干法消毒每亩20-25公斤。

  、水质培育

  池塘清整后5-7天,注水入池,注水时用60目筛网过滤。注水1天后,每亩施放绿肥400-450公斤,或施放经发酵腐熟有机肥200-250公斤,5-7天即可放养苗种;也可每亩施放花生麸5-8公斤,3-5天后可放养苗种。

  、苗种放养

  (一)苗种选择

  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逆水性强,体表完整,无畸形,无病无伤。

  (二)试水

  鱼种放养前1天,在池塘中放置一个小网箱,将10-20尾健康的小鲢鱼苗种放到小网箱中,观察24小时,鱼种活动正常,没有出现应激和死亡现象,即可放养苗种。

  (三)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短途运输的苗种可直接浸泡消毒,长途运输的苗种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吊养后再浸泡消毒。

  (四)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应综合不同条件因素来决定。这些因素包括:养殖品种的特性、池塘条件、设施、饲料来源、技术管理水平、鱼种规格。不同的养殖品种有各自的特性,对水质的要求有差异,有的品种适合混养,但有些品种只适合单养。因此,首先应根据池塘条件、辅助设施、饲料来源、技术水平来决定池塘产量,然后根据养殖品种、池塘单产和苗种规格来决定放养密度。

  即:池塘单产=放养密度x养殖成活率x苗种规格。

  池塘单产的设计必须充分利用池塘条件和池塘设施水平,以四大家鱼为例,池塘保持水深2.5米以上,每3亩配有增氧机1部,并有少量的微流水交换,设计单产可达2000-3000公斤/亩;水深保持2米左右,水源条件好的,适当配备增氧机,设计单产也可达1000-1500公斤/亩;水深在1.5米左右,水源条件好的,适当配备增氧机,设计单产也可达750-1000公斤/亩。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应做到“四定”原则: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苗种阶段,每天投喂3-4次,成鱼每天2次。要注意把握好饲料的投喂量,每餐投喂饲料时,见有60%-70%的鱼离开时就可以停止投喂。不同养殖品种应选择合适的饲料投喂,一般情况为:肉食性鱼类投喂冰鲜、下杂鱼、动物性下脚料或含蛋白质35%-40%的配合饲料;杂食性鱼类可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人工配合饲料;对于草食性鱼类,建议每周至少投喂1-2次青饲料。

  、日常管理

  (一)巡塘

  上、下午各巡塘1次,上午清晨观察鱼塘水色变化,有无浮头、鱼病等鱼类动态,并检查基堤有无渗漏等,下午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发现缺氧或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浮游植物锐减而形成“白水”时,应及时用0.04-0.1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沿池边泼洒杀灭水蚤,并加水施肥,使浮游植物重新繁殖。雷暴雨季节应防止池水漫过基堤,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拦鱼设备。

  (二)增氧机使用

  增氧机的使用原则,就是低温天气不必开机,高温天气为打破热水层可天天开机。为了直接增氧,开机的时间应以夜晚为主,傍晚一般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夜晚开机应在太阳出来前为宜。

  养殖前期,根据鱼类活动情况及天气、水质情况适时开机增氧;养殖中期,每天清晨及午后各开增氧机增氧一次,每次2-3小时,高温季节,每次增加1-2小时;而养殖后期,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可以考虑全天候增氧。

  具体介绍如下几点,仅供参考:

  1.在夏季高温期间的晴天中午,特别是水质肥沃,浮游植物丰富的养殖池塘要开启增氧机2—3小时,因为在高温的晴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别强,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氧气。然而在水质较肥的养殖池塘,水体透明度20—30厘米深,在水体的中度层因没有光照而光合作用较弱。增氧机有向上提水的作用,开机时能形成养殖池塘垂直循环流转。

  2.白天太阳光强、温度高,傍晚突然下雷雨,大量温度较低的雨水进入养殖池塘,使表层水温急剧下降,比重迅速下沉,下层水因温度高,比重而上浮,上层溶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暂时使下层水溶氧量升高,但很快就被消耗,使整个池塘的溶氧量迅速降低,容易引起鱼浮头,应及时开增氧机。另特别注意:傍晚时分一般不宜开启叶轮式增氧机,因为这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将停止,不能向水中增氧,开机后上下层水中的溶氧均匀分布,上层溶氧降低后得不到补充,而下层溶氧又很快被消耗,结果反而加速了整个养殖池塘溶氧消耗的速度。

  3.夏季若遇连绵阴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水中溶氧补给少,造成溶氧量不足,易引起鱼浮头,要多开增氧机。

  4.久晴未雨天气,养殖池塘水温高,由于大量投喂而水产品又大量排泄,造成水质过肥,透明度较差,水中有机物多,上下层溶氧交叉大,下层“氧债”大。如长期不加注新水,会造成水质败坏,而引起水产品缺氧浮头,此时要多开增氧机。

  5.夏季养殖池塘往往因水产品养殖过密和其他生物体耗氧而引起缺氧造成局部或全池水产品浮头。因此,好在夜里1—2时开增氧机,第二天早晨7—8时太阳出来后停机,使浮游植物能顺利进行光合作用造氧,水产品不浮头后才停机。

  6.投喂饲料前后1—2小时开叶轮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搅动养殖池塘水体,使水体形成循环流动,一方面可将饲料味道带到养殖池塘各处,达到诱食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水产品形成吃料的条件反射习惯。

  (三)池塘水体管理

  保持微流水。水源充足的,可使池塘呈日交换量在10%左右的微流水状态,保持池塘水质处于一个非常优良的状态,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产品的品质。

  排污换水。排污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质和水色的最好办法。鱼种下塘后5天,开始逐渐加注新水,20天内加水至池塘最深水位。以后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水量10%-20%,高温季节为20%-30%;同时,在鱼类生长至个体重0.2公斤以上时,每天午后及清晨各开增氧机增氧一次,每次2-3小时,高温季节,每次增加1-2小时,保证水体有充足的溶解氧。

  定期调节水质。每15-20天定期轮流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或泼洒生石灰水1次,改善养殖水质条件。生石灰用量为每亩15-25公斤,微生物制剂用量参考使用说明。

  、病害防治

  (一)坚持鱼种消毒、食场消毒、池水消毒、饲料消毒和“四定”原则投饲料。

  (二)放养健康的苗种,放养密度适宜,养殖组群合理,不放养带病鱼种入池。

  (三)生产过程中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四)巡塘时应注意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水温、水流、水色和透明度等,及时采取措施调解水质。如发现鱼离群独游于水面、平衡失调、体色反常、不吃食等,就应立即进行诊断检查,尽早设法治疗。

  (五)对发病池塘及生病或带有病原的动物要进行隔离,防止病害传播。

  、轮捕与收获

  了解市场行情和鱼类生长情况,及时上市。一种鱼的最佳上市规格由鱼体的净增重量、饲料的投喂量和单价来综合分析确定。每一种鱼都有其最佳生长时期,最佳生长时期过后,生长开始减慢,饲料转化效率下降,这时饲料的成本增加,继续饲养会增加养殖成本,如果此时鱼类已达商品鱼规格,应及时上市。当然,商品鱼的上市时机,不仅要考虑生长曲线,还要考虑市场价格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获取高的养殖效益。

  养殖过程中鱼类通常会出现个体大小分化,大个体在摄食中占有优势,会阻碍小个体鱼类生长。如大个体已达到上市规格和数量,则应及时捕起上市,留下小个体继续养殖。这样既可以提高池塘产量,也可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