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乌鳢,俗称黑鱼、生鱼、财鱼等,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是我国主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全国乌鳢的养殖总产量达60.5万吨,乌鳢的养殖遍布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其中广东以近35万吨的年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安徽等地区。乌鳢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环境管理、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养殖乌鳢主要疾病有弹状病毒病、蛙属虹彩病毒病、诺卡氏菌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舒伯特气单胞菌病、锚头鳋病、水霉病和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等,其中弹状病毒病危害较大。现将乌鳢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弹状病毒病(俗称“打转病”)
病原:鳢弹状病毒(该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棒状或子弹状,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可以感染各种规格的乌鳢,对苗种危害最大。3—4月、10—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水温18—22℃高发,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主要症状:患病鱼苗呈弹射状游动或打转,病鱼体表有出血点,尾鳍轻微糜烂。脾脏、肾脏、肝脏、肠道的血管淤积大量血液,鳔严重出血。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减少饲料投喂,在饲料中拌板蓝根末、大黄末(水产用)、三黄散(水产用)等中药和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可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蛙属虹彩病毒病
病原:蛙属虹彩病毒(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是一种大型D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该病病程较长,死亡率高,一般可达到30%~50%,最高可达60%以上。主要流行月份为7月至10月,夏季高发,发病水温为25~30℃,主要对成鱼造成危害。
主要症状:病鱼上浮、定身或在水面漫游,体色发黑,多数发病鱼体表大面积溃烂,肌肉裸露、坏死并伴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苗种阶段发病应及时对患病动物、养殖尾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扩散。养殖过程中发病,应以水体消毒、抗应激为主、应避免水体交叉污染,对病死鱼及时无害化处理。
注意事项: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及时打捞死鱼,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三、诺卡氏菌病(俗称“结节病”)
病原:鰤鱼诺卡氏菌(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白色结节,取结节部位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阳性丝状细菌)。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成鱼,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水温25℃以上易发此病,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80%。
主要症状: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在整个内脏器官,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及时在饲料中拌喂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抗菌药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并可拌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和三黄粉等增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四、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细菌(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如水体、底泥以及健康鱼体表、鳃和肠道等)。
流行特点:该病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在6—9月易发,且在水温10—35℃时均可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食量减少,反应迟钝,头部、眼眶周边、下颌、鳃盖、胸鳍基部或背鳍后的体表充血发红,肛门发红,轻压腹部,肛门有淡黄色积液流出。鳃丝淤血或苍白;肝、脾、肾或胆囊肿大;肠系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或红色积液。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五、舒伯特气单胞菌病
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舒伯特气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细菌,主要引起淡水鱼内脏结节)。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在7—9月流行,水温为28—32℃时易暴发,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主要症状:发病较快,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体表有斑点状出血点,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剖检可见在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出现平滑、柔软、边缘界限不清晰的白色结节。
治疗措施: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六、锚头鳋病
病原:锚头鳋(成虫虫体较大,肉眼可见;虫体细长,分头、胸、腹三部分;头胸部有发达的背、腹角各一对,呈锚形;雌虫的头胸部钻入鱼体皮肤、鳍或口腔等处寄生;雄虫一般不寄生在鱼体上)。
流行特点:流行于春末夏初和秋季,水温在15—25℃时易发。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跳跃,打转或狂游,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鱼的尾鳍上翘露出水面。鱼皮肤、鳍条或口腔等部位,出现红肿溃疡斑点,肉眼可见挂有白色“针状物”;病鱼鳃丝末端呈现发炎、肿胀、发白乃至溃烂等症状,俗称“鳃蛆病”。
治疗措施:外用:可采用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产用),或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水产用),杀灭鱼体寄生虫体。内服:可选用饲料中拌喂苦参末、雷丸槟榔散等中药(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池塘泼洒敌百虫或高效氯氰菊酯,需要先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并开增氧机防范缺氧。5—7天后应从池塘抽检鱼样,如果仍有较多虫体,需重复杀虫1次。
七、水霉病(俗称“白毛病”)
主要病原:水霉菌等真菌。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初春季节。鱼体受伤、低温、水质污浊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可感染鱼卵和各种规格的大口黑鲈,尤其对受精卵、鱼苗和有伤口的成鱼危害较大,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亡,水温10—15℃易流行。
主要症状:鱼体鳞片脱落且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绒毛,或者鱼体体表出现伤口,病鱼食欲不振并且体虚无力,鱼体负担加重,其伤口扩大化、腐烂,最终漂浮水面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使用复方甲霜灵粉等全池泼洒(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避免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
八、流行性溃疡综合征(俗称“烂身病”)
病原:侵袭丝囊霉菌。
流行特点:该病可以感染各种规格乌鳢,水温13—30℃时易发病,水温18—22℃时为发病高峰。
主要症状:病鱼早期体色发黑,食欲下降,体表出现红斑。中后期,体表、头部、腹部、鳍条和尾部等处出现大面积溃烂,严重时病鱼头和肌肉溃烂坏死,尾柄烂断,脑和内脏裸露,病灶表面常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丛生菌丝。
治疗措施:外用:外泼复方甲霜灵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拌喂适量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等抗菌药物进行内服治疗(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该病通常会导致细菌继发感染,应注意联合用药;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