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专题中心 > 最新专题 > 农业技术推广专栏 > 农业技术

大黄鱼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时间:2025-03-17 09:33 来源:本网
字体 分享到:

  大黄鱼又名黄花鱼、黄鱼,是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据《202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年大黄鱼的养殖总产量达28.1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山东和广东4省,其中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4.5%。大黄鱼养殖主要以海水网箱为主。养殖大黄鱼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其中刺激隐核虫病和假单胞菌病危害较大。现将大黄鱼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

  一、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刺激隐核虫又被称为又叫海水小瓜虫,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该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为5—7月和10—11月。水温超过20℃时开始流行,水温23—27℃时易暴发。

  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游动异常,时而忽然快速游动,时而与池壁或网衣摩擦。典型症状是病鱼体表和鳃上遍布肉眼可见白色小点。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养殖过程中可通过合理布局网箱鱼排,勤换洗网衣,保持水流畅通;控制适宜养殖密度,达到商品规格及时起捕;科学投喂,发病高峰期改投优质配合饲料,在饲料中添加提高鱼体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网箱内吊挂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和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驱杀虫制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以加强防控。

  注意事项:病死鱼及时捞出并做无害化处理,以免虫体扩散、蔓延;发病初期可将网箱迁移至水环境较好的海域,但发病后期不能迁移。

  二、盾纤虫病

  病原:盾纤虫(虫体呈纺锤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体中部有一个球状的大核和一个紧连的小核;体表被有均匀一致的纤毛,虫体大小为(28—39)μm×(18—26)μm)。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春季,水温17—22℃时易发病。2—3 cm的鱼苗及海上网箱养殖的成鱼均能被感染。

  主要症状:盾纤虫可寄生在鱼体皮肤、肌肉、鳃、腹腔、内脏器官甚至脑腔中。如感染较轻,大黄鱼体表未见明显损伤;严重感染时病鱼会出现皮肤溃疡、体色变黑、眼睛白浊等症状。严重时,部分病鱼出现红头、烂身、鳃丝糜烂、鳃盖微张等症状。典型症状是在溃烂处可发现该虫。

  防控措施:预防为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养殖管理中,可通过保持良好水质抑制盾纤虫增殖,还可使用中药拌饲投喂增强鱼体体质。

  注意事项:应注意避免大剂量药物刺激,以免病鱼应激死亡;及时勤捞濒死或已死亡个体(需集中上岸处理),避免死苗沉网底而增加病原传染。

  三、淀粉卵涡鞭虫病

  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寄生在海水鱼类上,虫体内含有淀粉粒,成虫用假根状突起固着在鱼体上。寄生期的虫体是营养体,直径为20—150μm,最长达350μm。虫体主要寄生在大黄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在3—6月及9—10月,水温23—27℃时易发病。

  主要症状:寄生部位主要为鳃、鳍条和皮肤。病鱼鳃组织受损严重,食量减少或停止摄食,呈不规则状游动。严重感染时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小白点,似一层白膜。

  治疗措施:外用:直接采用淡水短时间(5——10分钟)浸泡病鱼,或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和过氧化氢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浸泡病鱼。

  注意事项:鱼苗放养前对养殖设施、工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养殖过程中做好各环节管理和消毒工作可预防该病。

  四、本尼登虫病

  病原:本尼登虫(虫体背腹扁平,腹面观呈近长椭圆状、微凹,侧面观似鳞片,体表无棘,前端具有两个并列的吸盘形状的前吸器,后端有1个卵圆形的后吸器。该虫多寄生于海水养殖鱼类的体表或口腔内)。

  流行特点:本尼登虫病最适水温为25—30℃,高温(超过30℃)和低温(低于16℃)均会抑制本尼登虫种群数量。

  主要症状:轻微感染时病鱼食欲下降,体色变暗,皮肤粗糙;严重感染时病鱼体表出现机械性损伤,皮肤溃烂、分泌大量粘液。

  治疗措施:外用:发病后可淡水短时间(5—10分钟)浸泡病鱼,或可使用吡喹酮预混剂(水产用)和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等驱虫药浸泡病鱼(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疾病高发季节可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勤换网衣,混养多种鱼类也有利于防治本尼登虫病。

  五、涡虫病

  病原:拟格拉夫涡虫(拟格拉夫涡虫背腹扁平、两侧对称状,收缩时呈椭圆形,舒张时呈长条形。虫体遍布纤毛,体前端有1对明显的眼点,咽后端接单一肠管呈袋状。涡虫主要寄生在大黄鱼鳃和体表)。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主要在8—11月,水温22—26℃易发病。

  主要症状:病鱼常出现烂鳃,鳃丝充血、出血,甚至缺损、附着污物等症状。病鱼鳃功能受损,粘液分泌过多,易出现呼吸困难而死亡。

  治疗措施:外用:在室内工厂化养殖中,将病鱼在低盐(8)和低温(20℃)条件下浸浴数日可治疗该病;在网箱养殖中,可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挂袋防治(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内服:内服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增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疾病高发季节可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勤换网衣,混养多种鱼类也有利于涡虫病的防治。

  六、假单胞菌病(俗称“内脏白点病”)

  主要病原:变形假单胞菌、杀香鱼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等细菌(假单胞菌属需氧型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

  流行特点:水温12℃时开始发病,在15—18℃易暴发。

  主要症状:病鱼养殖期间出现消瘦、浮头等现象。典型症状是病鱼的脾脏、肾脏、肝脏等内脏器官出现0.5—3.0mm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

  治疗措施:内服:恩诺沙星粉(水产用)、氟苯尼考(水产用)等兽药拌料投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应保证饵料新鲜,宜投喂优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停止或减少投喂鲜杂鱼饲料;饲料中拌喂可添加抗氧化、促脂质代谢、抗炎及提高免疫和抗应激的药物、中草药制剂;切忌盲目投放药物,避免造成病原菌耐药性,增加防治难度。

  七、弧菌病

  主要病原: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河流弧菌等细菌(革兰氏阴性菌,端生鞭毛,菌体呈弧状或逗点状)。

  流行特点:4—11月均可发生,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是主要流行季节。寄生虫寄生或机械性损伤导致鱼体表受损后,易继发该病。

  主要症状:肠炎和体表溃疡是该病的典型特征。病鱼腹部膨胀,肛门红肿外突或有黄色粘液流出。体表皮肤有淤点或淤斑,尤以腹部、尾柄区为盛。严重者鱼鳍缺损,尾柄、头部等处溃烂。

  治疗措施:内服:恩诺沙星粉(水产用)、氟苯尼考(水产用)、磺胺类药物(水产用)等兽药拌料投喂(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注意事项:养殖期间,注意给鱼补充胆汁酸等增强免疫力的添加剂和芽孢杆菌等;日常操作时小心谨慎,避免对鱼造成机械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