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殖模式下海水虾类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海水虾类池塘养殖管理的本质,就是池塘养殖水体中关键水质因子的处理。水环境是水生经济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前提。因此,水产养殖户要全面了解水质恶化的危害,并积极探索和应用水产养殖的水质调控与改良的方法,确保养殖水体水质良好,提高生产力,促进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养殖水体水质恶化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水质恶化会给池塘水产养殖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污染水体。池塘水质恶化会导致池塘中积累大量的有机物,且池塘底层水体中还会积累大量的硫化氢、氨等有害物质,从而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限制水生生物正常生长。水质恶化会导致水体酸碱不适,这一方面会破坏水体内物质的正常循环,从而限制水体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限制水生生物正常生长。
(三)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水质恶化会导致池塘溶氧不足、氨氮累积过多,溶氧不足会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和生长繁殖,氨氮累积过多则会降低水体的生产力且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严重时还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命安全。
(四)降低水产养殖效益。水质恶化还会导致养殖水体营养比例不当或水体中的营养元素缺乏,从而降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质量,进而会降低水产养殖效益。
二、不同养殖模式水质调控关键点
(一)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池塘水质受外界环境影响大,而对虾为变温动物,因此需采用多种措施保持池塘相对稳定的水质条件。
1.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水位。在温度适宜的春秋两季,水位不宜过深,使水体能接受充分的光照,促进藻类的生长。在炎夏和寒冬,应提高水位,使水体温度变化相对缓和。在高温季节,增加换水次数,可降低水体温度、调节水质;而冬季不需经常换水,以免造成水温过低或变化剧烈。
2.控制溶氧。冬春两季溶氧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当溶氧<4mg/L,立即开增氧机,并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过氧化钙等。夏秋两季水体溶氧变化大,并会经常出现溶氧过饱和水区、低氧甚至无氧水区等极端溶氧区域,是水产养殖最容易出现溶氧问题的季节,应注意溶氧监测,及时调整充氧措施。使用增氧机坚持“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天气突变浮头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开机时间两长两短”——即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高温季节或面积大开机时间长,凉爽季节或面积小开机时间短。
3.调节池水pH值。池水pH以7.0-8.5、日变化不超过0.5为宜。可定期泼洒少量生石灰,起到调节pH值和消毒作用。当pH<6,用生石灰或过氧化钙浆10-15公斤/亩全池泼洒,配合使用高活性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当pH>9,加注新水以降低pH值,可用乳酸菌、亚硫酸钠加红糖发酵后全池泼洒。
4.控制氨氮、亚硝态氮和硫化氢含量。养殖池塘水质一般要求氨氮<0.6mg/L,亚硝态氮<0.1mg/L,硫化氢<0.1mg/L。避免有害物质超标的主要措施有:加换新水,增加溶氧,使用具有较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节水生生物肠道菌群平衡;在池塘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使用磷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当氨氮超标时,对于有藻色水体,可于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2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对于无藻色水体,可于第一天上午泼洒过磷酸钙等磷肥3-5kg/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浸泡2小时后泼洒;夜间施放粒粒氧提高溶氧含量。当亚硝酸盐超标严重时,应加注新水及开增氧机,先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1500g/亩化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再直接泼洒速效增氧剂1kg/亩。当硫化氢超标时,可用氧化剂将硫化氢氧化成硫酸盐,或用富含硫化氢氧化细菌的产品,在池底形成优势菌群,抑制硫化物还原细菌的繁殖。
(二)小棚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小棚养殖水温较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但因环境封闭、养殖水体小而密度高,水质恶化速度快。
1.井水水源处理。小棚养殖水源为井水时,具有氨氮高、硬度和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特点,氨氮含量2-8mg/L,硬度1000-2000mg/L,镁钙比为1.6-1.8。养殖水体适宜硬度为150-300mg/L,镁钙比为3。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中对常见重金属的限量为镉≤0.005mg/L、铅≤0.05mg/L、铬≤0.1mg/L、铜≤0.01mg/L、锌≤0.1 mg/L。可建蓄水池,将井水经过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池。水体充分曝气,降低氨氮方法同上;总硬度和重金属含量过高,可全池泼洒EDTA等络合剂。
2.不同阶段的调水重点。养殖早期需要肥水,每周追肥一到二次,保持透明度约30cm。养殖中后期,水位适当提高至70-80cm,每天底部排污并加注新水,每周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养殖后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可分解有机质、降低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在高温季节,当水温高于32℃时,白天要卷起棚膜、通风降温,并保持水体充足溶氧。
(三)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工厂化养殖投饵量大、养殖密度高,因残饵和排泄物积累易造成溶氧偏低而氨氮、亚硝态氮等含量超标。
1.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和饵料组成。每天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如果残饵较多,应及时减少投饵量,并适当调整饵料组成,选择营养配比合理的优质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2.维持适当溶氧。采用微孔增氧即纳米管增氧技术可克服传统增氧机表面局部增氧、动态增氧效果差的缺陷,实现全池深层均匀增氧。溶解氧以6-8mg/L为宜。
3.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减少富营养物质在水中的积累,改善水质。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包括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等。乳酸杆菌和部分芽孢杆菌还可以改善水产动物肠道微生态,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一般在使用芽孢杆菌一周后再用乳酸杆菌效果较好。芽孢杆菌是耗氧微生物,所以使用时要注意充分供氧。
4.生物絮团技术。水体中的异养微生物吸收水体氨氮、亚硝态氮等转化为自身菌体蛋白而大量繁殖,并通过絮凝作用结合水体中的藻类、原生动物、有机物碎屑等形成生物絮团,既可净化水质,又可被对虾摄食,降低饵料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