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制技术要点
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包括减少氮排放以利于环境、改善肠道健康、缓解热应激、降低对豆粕的依赖以及降低日粮成本。有效能(净能)体系和理想氨基酸模式是蛋鸡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的关键,在满足能量需要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日粮中的氨基酸供给模式,使其尽可能满足蛋鸡生长和生产需求,是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过度降低日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可能会影响蛋鸡的生长性能、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甚至导致机体抗逆性下降等问题。因此,在配制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时,必须根据蛋鸡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精准调控饲料配方,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的目标。
一、蛋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划分
蛋鸡生长周期较长,商品蛋鸡从出雏到淘汰一般要经过80周以上。不同生长生产阶段的蛋鸡对营养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蛋鸡的生长和生产阶段进行精致划分。结合商品蛋鸡养殖实际生产情况,本技术要点将蛋鸡的生长和生产阶段划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包括育成前期和育成后期)以及产蛋期(包括开产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见表1)
二、不同生长阶段蛋鸡饲料的主要营养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产蛋鸡和肉鸡配合饲料》(GB/T 5916-2020)和行业标准《鸡饲养标准》(NY/T 33-2004),结合蛋鸡不同生长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营养需求指标,和文献报道的不同生长阶段蛋鸡对饲料粗蛋白的需求量以及饲料企业的生产实际,建议蛋鸡各生长生产阶段中实施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具体的主要营养成分指标见表 2。
三、多元化蛋白原料资源的选择与使用
玉米、豆粕以外的非常规原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毒素及其他不利于蛋鸡营养吸收或生长的成分,使用量应受到限制。非常规饲料原料在蛋鸡不同饲养阶段的推荐最高用量见表3。此限量是在充分考虑蛋鸡消化生理特点、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及抗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2021年4月21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中各种原料的限量,同时结合动物评估试验结果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得出。
育雏期的蛋鸡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较为敏感。因此,蛋鸡在育雏期的日粮中非常规原料的用量一般低于育成期和产蛋期。
四、蛋鸡各阶段饲料豆粕使用限量建议
蛋白质营养的本质是氨基酸营养,而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是评价不同饲料原料氨基酸可利用性及其配制日粮以满足畜禽氨基酸营养需求的重要指标。包括豆粕在内,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对多种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探讨了各种原料替代豆粕在饲喂蛋鸡中的效果。结合文献和生产应用的试验数据分析,发现豆粕可以被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葵花籽仁粕、芝麻粕、亚麻粕、椰子粕、棕榈粕、DDGS、玉米胚芽粕、肉粉、羽毛粉、鱼粉等多种蛋白质原料替代,且对蛋鸡的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豆粕含量并非日粮饲喂效果的决定性指标,只要满足蛋鸡的氨基酸营养需求,其他蛋白质饲料原料也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豆粕,从而降低日粮中豆粕的使用量。不同生长阶段蛋鸡日粮中豆粕使用限量见表4。
(一)育雏期蛋鸡豆粕使用限量
育雏期(0—6周龄)蛋鸡的消化酶分泌功能尚未完善,肠道发育不完全,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为满足其旺盛的营养需求,并避免营养应激,应选用高品质、易消化的饲粮。建议在此阶段仅使用少量高品质的非豆粕蛋白质原料替代豆粕,对豆粕的使用限量不做过高要求。根据国内生产实际和国内外低蛋白日粮研究数据,育雏期(0—6周龄)蛋鸡日粮中豆粕的用量一般低于18%,因此,此阶段豆粕的推荐使用上限为 18%。
(二)育成期蛋鸡豆粕使用限量
育成前期(6周龄—12周龄)蛋鸡的肠道发育逐渐完善,相比于育雏期,可使用较高比例的非常规蛋白原料替代豆粕,适当降低日粮中的豆粕含量。然而,育成期蛋鸡的肠道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到产蛋期的采食量,进而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若育成前期蛋鸡摄入营养不合理,往往会引起产蛋期间采食量低,蛋重较小等不利结果。因此,确保育成前期蛋鸡的合理营养对于其快速生长和生殖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参考国内外低蛋白日粮的研究数据和生产实际使用量,育成前期(6周龄—12周龄)蛋鸡推荐豆粕使用上限为15%。在育成后期(12周龄—16周龄)蛋鸡的生理系统接近成熟,常采用限制饲养以节约饲料、延缓性成熟、确保体重均匀以及防止母鸡过肥。此阶段,蛋鸡对抗营养因子的耐受性较强,可以使用更高比例的非常规能量和蛋白质原料替代玉米和豆粕,从而限制豆粕用量,增加饲料的多样性,促进肠道发育,为产蛋阶段的采食量和消化吸收奠定基础。参考国内外低蛋白日粮研究数据和国内生产实际,推荐育成后期(12—16周龄)豆粕使用上限为10%。
(三)产蛋期蛋鸡豆粕使用限量
进入产蛋期后,为了满足蛋鸡的生产需求,应降低日粮中的纤维水平,并增加蛋白质含量,此时优质蛋白质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开产期,为了适应蛋鸡快速增加的营养需要并为良好的生产性能打下基础,日粮中蛋白质原料的品质和含量均需提高。而在产蛋高峰期后,随产蛋时间的延长,蛋鸡对高蛋白质的需求逐步降低。综合考虑目前国内生产实际,蛋鸡在开产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的豆粕推荐使用上限分别为18%、16%、12%。
五、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制原则
有效能(净能)体系和可消化氨基酸理想模型是配制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的技术基石。应用净能代替代谢能配制日粮有利于发挥低蛋白日粮的能量利用率优势,同时节约能量和蛋白质原料。杂粕原料较多时,采用净能配方可以真实反映杂粕等高纤维原料的能量利用效率,防止日粮能量高估。在添加油脂时,采用净能可以防止日粮能量低估。在应用发酵预处理原料时,使用净能数据可以体现出发酵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优势。但在目前的蛋鸡生产中净能体系还不成熟,且尚未制定净能的营养标准,在配制低蛋白日粮可参考文献资料应用净能体系或暂时沿用代谢能体系。
低蛋白日粮的特征是在氨基酸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其他营养素不变,主要依据饲料原料氨基酸数据库、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和日粮氨基酸平衡模式。低蛋白日粮配制的关键点涉及蛋鸡生长阶段、原料营养特性以及营养性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使用技术。蛋鸡低蛋白日粮配制通过减少豆粕用量以降低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同时添加合成氨基酸以满足蛋鸡氨基酸需要量和氨基酸平衡。需要结合品种推荐的营养供给量和蛋鸡所处的生长阶段,参考相应的饲养或营养标准,确定配方的营养指标,合理选择能量和蛋白质原料,在可消化氨基酸基础上计算配方。确定商品蛋鸡日粮中非豆粕原料的添加水平时,需考虑粗纤维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其利用效率以及有毒有害因子的含量等。准确把握原料的质量和营养素含量,必须实现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合理使用营养性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根据商品蛋鸡品种生长阶段和养殖地域,精准设计日粮配方。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蛋鸡日粮配制和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分析快速、无损、准确等优点,通过测量饲料原料和成品饲料等样品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光谱,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定量或定性模型,就可以实现对原料和饲料成品中多种成分的快速检测和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高效应用需要以在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基础之上建立准确的定标方程为前提。
蛋鸡低蛋白日粮的应用效果主要考虑生产性能、机体健康(肝脏-肠道-生殖道)和鸡蛋品质三个方面。使用低蛋白日粮不能影响蛋鸡的生长、产蛋性能、健康状况和鸡蛋品质,并应根据实际效果适当调整。目前常用的典型配方包括小麦豆粕型、高粱豆粕型、玉米杂粕型和小麦杂粕型等。综合性价比和饲料转化效率,玉米和豆粕的减量使用应以产蛋期为主,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原料供应、价格和使用效益灵活调整。此外,在非玉米豆粕型日粮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通常需补充着色剂和酶制剂等添加剂。
(一)根据日粮类型配制低蛋白日粮
在配制蛋鸡日粮时,首先应确定日粮类型及所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等饲料原料。参考蛋鸡饲养标准、营养需要和饲养手册,确定适宜的代谢能水平,从而确定其他养分的相应比例。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蛋鸡,合理使用合成氨基酸,并考虑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小肽的平衡以及蛋鸡饲料利用率,配制基于可利用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此外,还应适当考虑能氮平衡、脂肪酸平衡、维生素平衡、微量元素平衡、电解质平衡等,并兼顾营养素来源、能量饲料组合及蛋白饲料组合等。对于替代原料的抗营养因子,选择合适的酶制剂及其组合(如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同时,应合理使用其他饲料添加剂,如通过添加霉菌毒素脱毒剂或降解剂等降低小麦中的呕吐毒素、花生粕中的黄曲霉毒素等的危害。通过添加抗氧化剂预防陈化谷物的氧化和结构变化等降低养分消化率。通过补充着色剂或使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原料,改善由于减少黄玉米用量或使用非玉米原料而导致的蛋黄颜色变浅的问题。
(二)根据蛋鸡不同生理阶段配制低蛋白日粮
在蛋鸡饲料配制时,还需要考虑不同阶段蛋鸡的生理和营养代谢特点,配方的确定既要兼顾生产成本,又要考虑资源节约和环保,减量替代方案的实施应循序渐进。蛋鸡各生长阶段典型配方见表 5。
1.育雏期(0周龄~6周龄)
该阶段鸡的消化和免疫系统尚需发育,要求饲料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易吸收性。由于该阶段蛋鸡消化吸收能力弱,应饲喂高品质、易消化的饲料,建议以玉米和豆粕为主,避免过多使用非常规原料。仅建议使用少量高品质非豆粕蛋白质原料(如膨化玉米、膨化大豆或鱼粉等)替代豆粕,以提高育鸡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促进雏鸡健康生长。
2.育成期(6周龄~16周龄)
育成前期(6周龄~12周龄)蛋鸡肠道发育进一步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可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常规蛋白饲料原料替代豆粕,适当降低日粮中的豆粕含量。然而,蛋鸡在育成期的肠道发育程度直接影响产蛋期的采食量,因此营养摄入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可以适度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避免使用鱼粉等优质蛋白源。建议采用小麦、麸皮、花生仁粕、菜籽粕和DDGS等,并适当减少豆粕的用量,以满足蛋鸡在育成期的营养需求。育成后期(12周龄~16周龄)蛋鸡的生理系统接近成熟,肠道已发育完全,骨骼和肌肉缓慢生长,生殖系统快速发育,体成熟和性成熟不同步,常采用限饲的方式以节省饲料、延缓性成熟、保持均匀体重并防止过肥。育成后期蛋鸡对抗营养因子耐受性较强,可使用更高比例的非常规能量及蛋白质原料替代玉米和豆粕,以增加原料多元性。推荐使用更高含量的小麦、高粱、芝麻粕、米糠粕、菜籽粕、玉米蛋白粉和棉籽粕替代豆粕,并合理应用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以降低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此外,还应特别注意此阶段日粮中各种氨基酸的平衡。
3.产蛋期(16周龄~淘汰)
在蛋鸡开产期,应降低日粮纤维素水平,增加优质蛋白质含量,以满足蛋鸡激增的营养需要并为日后良好的生产性能打下基础,此时优质蛋白质来源尤为重要。开产至高峰应尽可能减少非常规饲料原料的使用,适当添加菜籽粕、芝麻粕、棉籽粕、DDGS等替代部分豆粕。产蛋高峰期蛋鸡营养需求量大,因此在满足蛋鸡氨基酸需要的前提下,可适当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米糠粕、葵花籽粕、白酒糟和玉米蛋白粉等替代豆粕,但用量需控制。考虑到鸡蛋品质与风味,建议在产蛋期的低玉米低豆粕型日粮中考虑使用酶制剂和着色剂等饲料添加剂,也可使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饲料原料如辣椒粉等。
六、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方饲喂技术案例
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的核心在于玉米与豆粕的替代。依据当前市场原料供应情况,可以选用小麦、大麦、稻谷谷物原料替代玉米,并选用花生粕、棉籽粕、菜籽粕等替代豆粕。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玉米豆粕减量替代,需要持续开发地源性饲料原料,包括小麦副产物(如麸皮、次粉等)、玉米副产物(如玉米胚芽粕等)及稻谷副产物(如米、米糠粕等)等。基于原料的营养参数和使用限量,需根据原料价格波动进行动态优化以持续减少玉米和豆粕的用量。
(一)小麦替代玉米
小麦替代玉米的技术在生产中已基本成熟,商品化蛋鸡料中小麦用量可达20%~70%,豆粕使用量降低4~10个百分点。产蛋高峰期蛋鸡日粮中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平衡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从而使日粮粗蛋白质下降1个百分点且不影响生产性能,大幅降低饲料成本。
在小麦替代玉米的过程中,豆粕可用其他原料如DDGS、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米糠、棉籽粕、菜籽粕、葵花籽仁粕等原料替代。同时,可添加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或微生态制剂并根据使用限量优化替代原料的比例及复合添加剂的使用配比,以维持稳定的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替代方式,替代比例可逐步增加,如产蛋期小麦替代玉米的用量10%增加至30%,米糠的替代比例由5%增加至10%,DDGS可替代豆粕3~5个百分点,而棉籽粕和菜籽粕替代豆粕的总量不应超过8个百分点。当小麦替代玉米达到30%,豆粕下降2个百分点并适当补充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时,饲料成本和造蛋成本降低,且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
(二)稻谷替代玉米
生产实践表明,脱壳稻谷在产蛋阶段可完全替代玉米,可降低豆粕使用量4~10个百分点,日粮粗蛋白质下降1~2个百分点,饲料成本降低2.6%~4.5%,造蛋成本降低,但需要补充黄色素。
(三)高粱替代玉米
通常可用高粱替代50%以上的玉米。高粱型日粮(高粱 50%、玉米10%)能够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同时对蛋鸡的健康和整体脂质代谢也有改善作用。
(四)棉籽粕和菜籽粕替代豆粕
棉籽粕和菜籽粕用量一般不宜超过8%,脱酚棉籽蛋白可提高用量。棉籽粕和菜籽粕搭配(对半)使用可替代豆粕用量的一半,在平衡氨基酸和代谢能的基础上,长期饲喂对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无不良影响。
(五)葵花籽仁粕替代豆粕
葵花籽仁粕除粗纤维较高外,并不含其他抗营养因子。在产蛋鸡饲料中添加5%~10%的葵花籽仁粕替代豆粕,保证总的粗纤维含量不超过5%,并在平衡氨基酸和代谢能之后,可长期饲喂对产蛋率、蛋重和鸡蛋品质无明显影响。
(六)玉米蛋白粉和水解羽毛粉替代豆粕
玉米蛋白粉和水解羽毛粉替代豆粕(豆粕由26%降至7%),小麦替代玉米(玉米由60%降16%),在添加酶制剂消除抗营养因子、高效利用植酸酶和平衡能量/蛋白质的基础上,饲料成本可降低2.8%~4.1%,可使产蛋鸡从开产到60周龄期间维持良好的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
(七)小麦、玉米DDGS和谷氨酸渣替代玉米豆粕
在蛋雏鸡(2~6 周龄)饲料中,可使用小麦(30%)、玉米DDGS(1.5%)和谷氨酸渣(3%)替代23%玉米和12.1%豆粕,同时对可消化氨基酸、维生素、酶制剂等进行调整,成本降低3.0%,可维持蛋鸡正常的生长性能。
(八)小麦和糙米替代玉米豆粕
采用小麦和糙米分别替代23%的玉米和2%的豆粕,搭配复合酶制剂,能够在保证鸡蛋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蛋鸡产蛋率0.2%,平均日采食量减少1g,料蛋比降低0.03,饲料成本节约0.7%~1.5%。
(九)发酵饲料+玉米副产物替代玉米豆粕
用4%发酵饲料(50%构树与麸皮、菜籽粕等发酵)和6%玉米副产物(如玉米DDGS、喷浆玉米皮、玉米蛋白粉等)替代4%的玉米和6%的豆粕,并辅以多种酶制剂(如植酸酶、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等),可使饲料成本降低1.2%,同时维持蛋鸡良好的生产性能和较好的蛋壳质量。此外,饲料中添加2%发酵白酒糟,可降低豆粕用量1~2 个百分点,降低产品成本0.3%,同时改善蛋鸡肠道健康状态。
七、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制注意事项
(一)注意原料用量
《蛋鸡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T/CFIAS 8004-2023)已对玉米豆粕之外的原料使用推荐限量。生产中可搭配使用多种原料,并在最高限量之下使用较为适宜。
(二)合理选择和使用添加剂
针对玉米、豆粕以外原料的抗营养因子种类和含量,应选择适宜的酶制剂或其组合,如蛋白酶、植酸酶、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小麦亚油酸和生物素含量较低,可额外添加植物性油脂和生物素。在小麦用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额外添加部分豆油(0.5%~1%)以补充亚油酸的不足。小麦添加达到30%时,每吨饲料需补加25mg生物素,此后每增加10%的小麦,生物素需增加8mg。由于小麦不含玉米黄素及叶黄素,建议搭配玉米蛋白粉等富含天然色素的原料,以增加蛋黄颜色。
(三)注意电解质平衡,合理使用钾源和钠源
豆粕含有较多的钾离子,因此在选择其他原料时,应关注钠、钾、氯的含量,以保持电解质平衡。钾源的选择可使用柠檬酸钾等,钠源的选择包括碳酸氢钠、硫酸钠等。
(四)饲料加工工艺调整
部分原料黏度高,粉碎时可适度提高粉碎粒度,调整压缩比,以降低饲料硬度,否则会影响动物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在育期料中应用替代原料时,可充分利用膨化、烘烤等工艺对原料进行熟化,同时可降低部分抗营养因子。使用小麦时需要使用粗粉碎工艺。对于育成前期粉料,小麦可以采用3~4mm孔径的筛片粉碎,而育成后期及产蛋期粉料,小麦可以不粉碎。可以考虑使用变频电机或对辊式粉碎机提高粉碎粒径。小麦调制温度应低于玉米 5℃。
(五)把好原料采购质量关,平衡库存数量和周转速度
采购时要关注谷物原料的容重、杂质、菌毒素、发芽程度、新鲜度(是否为陈化粮)等因素。花生粕、小麦和DDGS的霉菌毒素的检测频次应增加,注意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或者可以降解霉菌毒素的酶制剂。混合谷物原料(如糙麦混合谷物、稻麦混合谷物、糙米玉米混合谷物等)更要关注品质,可适当增加检测频次。
糙米、碎米和全脂米糠等在长期储存或储存不当时,易发生氧化变质,降低有效能值和营养效价,如长期储存可考虑添加抗氧化剂。米糠的保质期短,需要采购新鲜米糠且尽量在1周内用完。陈化粮和部分进口原料储藏期较长,会降低养分消化率,因此使用时应注意营养取值和适口性变化。
目前,散装料仓比较普遍,原料仓和成品仓表面喷涂隔热层可减少原料损耗,提升饲料原料仓储期间质量。应加强原料仓储管理,采取“先进先出”的原则,避免发霉变质。特殊原料如全脂米糠脂肪含量高,且含有脂肪酶,容易酸败,因此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使用抗氧化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膨化以灭活脂肪酶。
(六)换料应有过渡期
提高替代原料比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配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换料应设有过渡期,及时观察并适时调整。同时,注意替代原料的品质稳定。部分副产物原料品质差异较大,要建立动态营养标准,根据到货情况及时调整应用。根据替代性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微量营养成分、脂肪酸等含量,及时平衡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调整酶制剂等功能性添加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