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科普大讲堂之珊瑚的前世今生

  2020年11月14日,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王琼老师在广州动物园科普长廊动物大学给大家带来了《珊瑚的前世今生》科普讲座。讲座主题有认识珊瑚、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珊瑚礁生态保护公益和珊瑚保护倡议五部分内容。

  珊瑚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国家把珊瑚作为祥瑞幸福之物。珊瑚在中国古代是代表着国运兴旺的祥瑞之物;古罗马认为珊瑚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中,珊瑚被称为是“耶稣宝血蜕化而成”;在佛教文化中,珊瑚被列入佛教七宝;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把珊瑚当作祥瑞幸福之物,幸福与永恒的象征。

1.jpg

  珊瑚是什么?早在5亿年前,珊瑚就已经生活在浩瀚的大海之中,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原始的动物。珊瑚是一种动物,属腔肠动物门中的珊瑚虫纲。绝大多数的珊瑚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由许多珊瑚虫手拉手心连心联合在 一起形成活体组织,在活组织底下是钙质骨骼,这些骨骼是由珊瑚虫不断堆积碳酸钙而形成。

2.jpg

  你们知道珊瑚是吃什么?以什么方式进食吗?珊瑚的活体单元是珊瑚虫,珊瑚虫像个可伸缩的小花,只在顶端有一个开口,食物由这个开口进。口的周围环绕着一圈或数圈触手,用于捕食小动物。口的底下是一个囊袋状的腔肠。珊瑚利用触手过滤着海水中的杂质,并从中获取食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3.jpg

  生态学通常把珊瑚分为两种,一种是造礁珊瑚(石珊瑚),一种是非造礁珊瑚(软珊瑚)。石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形成珊瑚礁,而软珊瑚则不能。在微观方面,珊瑚的个体形态--珊瑚虫的形态差异很大,小的珊瑚虫直径只有1mm,大的达数十公分,相差几百倍。形态也有很多变化,除了典型的花虫形外,还有脑纹状或波纹状,还有的珊瑚虫隐藏在骨骼中,只露出触手,如肾形珊瑚。此外,珊瑚虫的白天和夜晚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白天大多数珊瑚只露出含色素的组织以吸收阳光,到了晚上,一只只触手才伸出来。在宏观方面,珊瑚群体的层次,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一株珊瑚,形态就更多了,有分枝形、叶片形、板叶形、团块形、表覆形和游离形。

4.jpg

  对造礁珊瑚而言,他们体内有一种共生藻(虫黄藻),它是珊瑚造礁的主力,分布于健康珊瑚内皮层细胞内,密度很高,每平方厘米的珊瑚肉质组织大约含有100至500万个共生藻细胞。

5.jpg

  珊瑚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和断裂生殖。大部分珊瑚是卵生的,有性繁殖而来,珊瑚会将精子和卵子同时排放到水层中,随海流漂浮进行体外授精,形成新的生命。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会经过变态过程而形成单一珊瑚虫,这是珊瑚生命史中附着生活的开始。它们会将受精卵留在体内发育一段时间,等幼苗发育到相当接阶段以后,才释放到水层中去寻找合适的着生地点。

6.jpg

  珊瑚礁是生物礁的一大类型,是以珊瑚为主而建造的生物礁,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礁。依据珊瑚礁的地形特征,可将珊瑚礁分成裙礁(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裙礁:分布在陆地边缘,呈一狭长带状。环礁:在陆地周围,分布呈环状,中央水域称为泻湖,就像裙摆一样。堡礁:分布在陆地外缘,与陆地之间有一泻湖相隔,就像堡垒一样保卫着陆地。澳大利亚大堡礁-全球最大的堡礁,绵延2000多公里长。

7.jpg

  珊瑚礁被称作生态系统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或是“海中绿洲”,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生物量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的大都会。全球现生珊瑚礁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不到千分之二,却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有4万种以上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在海洋世界里面,有6000-8000种鱼类以珊瑚礁为家;全球有五亿人直接依赖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生活(Wilkinson,2008);珊瑚礁每年为人们带来数十亿美元旅游和渔业产值(Hoegh-Guldberg,2005);珊瑚礁强大的生态基石,抵御海浪保护海岸带发挥了重要作用;珊瑚还具有药用价值、固碳能力、净化水质等作用。

  全球珊瑚礁分布范围在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珊瑚的生存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冷点就无法生存。集中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分别占 78%和8%。印太区有大约1200种造礁石珊瑚,加勒比海大约有60种。总面积28-60万平方公里。中国造礁石珊瑚分布西南中沙、海南岛、雷州岛、广东沿岸和台湾海峡。

  根据科学家调查,从1960 到2010年,珊瑚的数量已经退化80%。目前,全世界的珊瑚礁有 11% 遭灭顶之灾, 16%已不能发挥生态功能, 60%正面临严重的威胁。主要威胁来自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工程、渔业活动影响和海洋垃圾等问题。珊瑚礁的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8.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生态补偿与修复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珊瑚的保护和修复是势在必行的行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所珊瑚保育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1.珊瑚礁生态调查与监测,进行一系列调查行动,调查内容包括活珊瑚分布、覆盖率、死亡率、补充量 、种类、优势种、鱼类、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大型海藻、健康指数等;2.科学家们进行石珊瑚实验室内有性和无性繁育技术研究,提高珊瑚的资源数量;3.自然海床原位种植技术,根据不同海域底质情况针对性开展珊瑚种植;4.在自然海区进行珊瑚种苗培育,形成珊瑚苗圃;5.珊瑚礁修复区即使可视化管理与检测,建立水上水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9.jpg

  为了更好的保护珊瑚礁,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珊瑚保育活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组织开展了珊瑚礁普查公益活动。广东省已经连续开展了13年普查。举办首届国际珊瑚节暨亚洲潜水论坛,2017、2018、2019世界海洋日暨海洋宣传活动日,中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珊瑚种植活动。2019年12月10日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CCCA),召开联盟成立大会。2017年4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创建“海洋大学堂”项目,围绕“海洋+教育+旅游”的创新教学模式,打造融合海洋、 教育、旅游、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平台,打造全国海洋特色教育第一品牌。

10.jpg

  王琼老师在讲座上提出珊瑚保育倡议: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参加珊瑚普查公益活动;在科学家指导下参与珊瑚种植修复;传播珊瑚保护知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抵制珊瑚制品和非法买卖;严格遵守潜水员规则,科学潜水。

  随后介绍了首届920全国珊瑚日,所有的石珊瑚均属于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任何非法采集、走私和破坏珊瑚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最后王琼老师播放了“瑚”光“珊”色保护行动的宣传片,呼吁更多人加入到珊瑚礁生态保护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