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守护暖童心!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助力创建“四点半课堂”,照亮乡村孩子成长路
在广东茂名电白区的乡间小路上,每天下午四点半的放学铃声响起后,336个村落的文明实践站里便热闹起来。这里不仅有孩子们完成作业的专注脸庞,更有志愿者带领的绘画课、心理沙盘游戏和农技讲座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助力创建的“四点半课堂”,一个解民忧、暖民心的创新实践。
3月24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通知》,《爱心“四点半” 传递大温暖——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创办“四点半课堂”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入选“聚焦痛点堵点问题,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求、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典型案例。
“四点半课堂”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茂名市电白区有关部门在进村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内留守儿童较多,老人务农一般要到傍晚才回家,大部分孩子下午四点半放学后无人看护,成为困扰众多农户家庭的烦心事。马踏镇黄羌村、林头镇槟榔村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多轮协商汇集民意,探索创办了“四点半课堂”,把无人看护、脱管的孩子集中起来,组织志愿者开展课后作业辅导、文体娱乐活动,解决了长年让村民揪心的“四点半”难题。2021年8月,电白区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区推广“四点半课堂”,各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赋能建筑、村文化活动室,面向留守儿童、困难群众提供特色课程、心理疏导援助、便民咨询讲座等活动。村社区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渠道,公开每日“四点半课堂”具体内容,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维护困难群众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让“四点半课堂”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守望相助的“邻里中心”。截至目前,电白区在336个村(社区)开办了“四点半课堂”,累计发动登记志愿者4680名,每天各村平均服务人数超过25人。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徐海铭时任马踏镇黄羌村驻村第一书记。回忆当时的情况,他说,2021年7月,他和另一位老师受学校委派,下到黄羌村,黄羌村内有一所北根小学,学前儿童加小学生总共300多人。有不少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长期“脱离”父母,缺乏父爱母爱;有的生于残疾人家庭。在大家的支持下,“四点半课堂”办了起来,他们创新推出心理沙盘,为需要的孩子抚慰、治疗。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填补了乡村儿童课后“管理真空”,更通过特色课程和心灵关怀,为孩子们点亮成长之路。“教育帮扶是缩短城乡差距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该校第二批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麦彤宇表示,这份工作不仅是职责,更是与乡亲们共筑美好未来的纽带。
《典型案例》摘要这样表述:茂名市电白区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农村常住人口95万多人,占比60%,是全国首批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近年来,电白区聚焦群众热切期盼,创新开办“四点半课堂”,为乡村留守儿童、困难群众提供特色文化教育、心理疏导援助、便民咨询服务等,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汇聚社会力量,密切党群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目前,根据电白区中、小学校分布情况,依托辖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在乡镇共设置130个“四点半课堂”;结合村落、人口分布情况,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村文化赋能建筑,共设置690个村级“四点半课堂”。同步建立镇村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接送点名、意向登记入册、活动协调跟办等工作机制,确保点面结合区域全覆盖。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校长张晓燕表示,过去4年,学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在教育、人才、科技等各方面优势,全力推进定点帮扶马踏镇乡村振兴工作。
“四点半课堂”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搭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汇聚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合力,使乡村治理更有“深度”,让乡村生活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