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703号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
我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尤其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一、关于加大公共财政对支农、支粮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各级财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据统计,201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76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75.8%。
一是落实种粮四项补贴政策。自2004年以来,我省先后执行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及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我省兑付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直补资金约26.41亿元,兑付率100%,惠及全省种粮农户736.7万户,3248万人;落实中央农作物良种补贴约4.9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亿元。对你提出取消市县两级种粮直补配套资金,减轻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负担的的问题,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有关部署,从2015年起将种粮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3个项目统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下一步,我省农业、财政部门将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相关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补贴方式、标准、各级负担比例等问题作必要研究,并按规定规范和完善。
二是不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向中央争取农业高产创建资金352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2200万元、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资金3500万元等,支持我省粮食高产试验示范和提高耕地质量。2014年,我省还向中央争取农业救灾资金4000万元,用于农业救灾复产,支持灾区改种补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三是加大省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在省财政每年安排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3750万元的基础上,2015年还安排气象监测预警设施“平安山区”建设资金6770万元、“平安珠三角”建设资金7500万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专项资金1.4894亿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1.49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专项资金约1.09亿元、“三高”农业发展专项资金2723万元等,为粮食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并将符合条件的粮食生产项目列入有关专项资金申报扶持范围,在产业发展、种业提升、技术推广、污染防治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关于强化耕地管控的建议。基于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小,中低产田比例高的现实状况,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为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农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积极性,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制度的意见》,明确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等单位给予财政补贴。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省级补助资金11.26亿元,按30元/亩的标准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的单位予以补偿(其中珠三角地区按省级补助标准的50%执行)。在实施经济补偿过程中,实行保护责任与保护补贴挂钩,明确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外,基本农田抛荒、荒芜或闲置超过6个月的取消当年补贴,以减少农田闲置现象。
同时,严格执行《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开展新增耕地评定验收工作,研究制定了《广东省补充耕地评定技术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要求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我省占用与补充的耕地面积相等、类型相同、质量相当。
三、关于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的建议。为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省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省财政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统筹安排资金210亿元,支持建设15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一是组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全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392万亩,种植专用绿肥34.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661万亩次。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减少了过量施用化肥、秸秆焚烧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促进了资源节约、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展耕地地力监测和评价。在全省基本农田建立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73个,监测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发布了耕地质量监测年报,为全省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你提出的有关农机补贴机制调整问题,考虑到我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仍应按照中央规定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好的经验做法,我们将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中央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关于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建议。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一是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农村土地健康、规范、有序流转提供基础和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地流转规范化。三是鼓励以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四是加强纠纷仲裁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能力。截至2013年底,我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90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2%。下一步,我省将根据中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要求,积极推进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关工作。
五、关于坚持科技兴农,提高粮食综合效益的建议。近年来,为提高我省农民科技水平和创业技能,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在资金和项目扶持上不断加大力度,农民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2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约1亿元用于扶持各县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召开现场展示、推广会(培训班),引进、试验、示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使农民科技水平明显加强,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水平明显提升。二是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下乡。组织农技推广、科研、教学、农机、农资等单位和企业,在全省建立起常年常态性的全年全程“科技下乡”活动体系和机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组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500多场,指导农民100多万人次,赠送科技书籍资料20多万份(册),推广农业良种300多个(次)、农业适用技术200多项(次),展示新品种2万多种(次)。三是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工程和
从2013年起,我省先后在雷州东西洋、海丰和罗定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组织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要求,打造现代粮食生产样板,探索我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新途径,努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粮效益。
2015年5月19日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纸
第 1703 号〔农村农业类〕
代 表 姓 名 |
叶丽燕 |
代表证号 码 |
0104 |
代表团 |
深圳 |
|
详 细通讯地址 |
邮政编码 |
|
||||
联系电话 |
||||||
标题: |
关于加强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的建议 |
|||||
代表对公开此建议有关情况的意见(此为必选项,请代表本人打勾注明): 同意全文公开 (√ ) 仅同意公开标题 ( ) 不宜公开( ) |
||||||
如有以下情况,请代表打勾注明: 1. 此建议由代表通过调查研究形式 专题调研 (√ ) 视察 ( ) 座谈、走访等其他调研形式( ) 2. 建议内容属于多年多次提出、尚未解决的事项 2年 ( ) 3年 ( ) 3年以上( ) 3. 希望承办单位在办理过程中加强与代表联系沟通 (√ ) 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
||||||
交 办 意 见 |
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办理 |
|||||
注:一、请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二、一事一件。
三、代表不用填写“编号”、“类别”、“交办意见”栏。
四、代表联名提出建议时,请填写第四页的表格。
一、基本情况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商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农村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我省粮食生产。据统计,从1999年起,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分别从当年的4912万亩、1936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4151万亩、1387万吨,减幅分别为15%和28.3%;同期粮食总需求量逐年增加,从3280万吨增加到3775万吨,增幅15.1%,产需缺口从1326万吨增加到2387万吨。2013年,全省粮食生产1300多万吨,外购粮食约2800万吨,粮食自给率仅32%。与此同时,广东省常住人口已超过1.2亿人,粮食总需求量达4300万吨,目前,全省现有人均耕地不足0.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41亩的三分之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持续增长、耕地和淡水资源不断减少等客观因素导致我省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二、建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我省而言,近几年广东省粮食自给率基本维持在32%的较低水平,我们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加快建立完善我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支农、支粮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议加强省级财政统筹,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种粮直补标准,实施政策性补贴,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让农民愿意去种地。鉴于粮食生产区地方财力普遍薄弱,应该取消市、县两级的种粮直补配套资金,以减轻粮食主产区的地方财政负担。 二是强化耕地管控,探索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加强政府领导,完善考核体系,切实稳定种粮耕地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三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要改善农田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土地的质量,如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立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整治水土污染,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规范力度,狠抓沃土工程建设,完善机械装备尤其是农机的补贴机制,改购买补贴为服务补贴,改善粮食生产环境。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支持以转包、出租、更换、转让、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空壳村”改造复垦,加快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并创新对种粮大户的“增量粮食”财政补贴方式,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化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五是坚持科技兴农,提高粮食综合效益。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普及推广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开展节水增粮、良种良法、测土配方、科学管理,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投入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投入,让农民会用技术,愿意用技术,通过科技运用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