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0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时间:2016-08-16 10:29 来源:政策法规处
字体 分享到:
  

关于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303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叶学林等代表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1303号代表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我厅会同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司法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气象局、保监局认真办理答复,主要情况如下:

  一、我省“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部署,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十大工程、五大体系”建设,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3.2%3.4%2015年的全省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5520.5亿元和3425.4亿元,排全国第6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6%;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64.93亿美元,居全国第2位,其中出口86.45亿美元,进口178.48亿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为11.37%8.8%12.75%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省着力打造高标准的农业现代化载体。加快推进10个国家级、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8个粤台农业合作园区。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913.4万亩,加快建设雷州东西洋、汕尾海丰、云浮罗定等3个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扶持建设了园艺产业、畜牧业、渔业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包括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50个、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16个,省级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09个,林下经济面积298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蔬菜、水果、油料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3.2%26%33.6%,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饲料产量和产值居全国首位。全省农机总动力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三)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1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62.7%,居全国前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7个百分点。建立了水稻、生猪、岭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了116个县(市、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现代种业加快发展,优质水稻、鲜食玉米、生猪、家禽等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全省主要农作物、生猪、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95%85%,黄羽肉鸡种苗、种猪供应量分别占全国的65%8%,农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构建了农业信息采集监测预警、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农业政务管理等信息化平台,跨入全国农业信息化先进省份行列。农村电商加快发展,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等岭南水果和特色畜禽网上销售份额不断增大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5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32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33家,有23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400多家;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数量达到3.71万家,并创建了341个国家级示范社;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3311家,种养大户达到13.8万户。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创建了一批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培训大批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450多万农户共同致富,农机作业、农资配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

  (五)质量安全保障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60个、示范县6个。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个。重点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评选推介了广东“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50强及300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省有效期内农业类名牌产品934个,无公害农产品1710个、绿色食品810个、有机农产品60个、地理标志产品12个。农产品检测体系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步提高,2015年种植业、畜禽、生鲜乳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5%99.2%100%,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六)农业生态治理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生态环保稳步推进,全面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修复治理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推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启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全国率先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项目区试点示范实现化肥农药亩均用量分别减少14.9%20%,水稻平均亩产增加6公斤,增幅1.6%

  (七)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务实有序推进,至2015年底已有104个县799个乡镇启动土地确权工作,完成实测面积371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13.4万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三资”清产核资任务,摸清了“三资数,建成县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128个、镇级平台1397个,促进资产管理交易阳光运作。成功申报14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有序推进改革探索。其中佛山市南海区村级组织“政经分开”改革、清远市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和承包地自愿互换试点等成果被纳入中央政策文件推广。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在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积极探索实施“投贷补政银保等模式,撬动各类资本积极投入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了县级综合征信中心、信用村建设等八项行动,加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业政策性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5年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资金达到8.04亿元,涉农保险品种从2010年的2个增加到18个。

  (八)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60.4元,比2010年增长69.3%,年均实际增长9%,领先GDP增速,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3.01缩小到20152.6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加快推进,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3.6%,解决了1645.5万农村居民和10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8.71%,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分别达87%60%。启动了28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以及第二批36个名镇、482个名村、975个示范村和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建成6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9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7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100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加快我省农业发展的措施

  我省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距离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根据代表们所提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加快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着眼切换发展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力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5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10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集团,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持有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稳步提高。

  (二)加快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稳步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全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40%,农民合作社、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万家、1000家,培育100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

  (三)加快产业结构向优化协调转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省新建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地方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

  (四)加快生产条件向现代装备转变。强化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装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着力构建冷链仓储物流网络体系。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

  (五)加快产品供给向绿色精品转变。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品种、调优品质、培育品牌,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

  (六)加快农业业态向三产融合转变。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形成产加销一体、农牧渔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七)加快资源市场向开放合作转变。主动迎接国际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出口农产品支柱产业培育、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农业引智引技引资和农业“走出去”为重点,打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强省和农业对外合作先行区

  (八)加快农村改革向共享多赢转变。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让更广泛的人群分享改革红利。

                                广东省农业厅

                                2016年6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