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20150155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关于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20150155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欧壮喆委员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第20150155号提案《关于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有效供给的提案》。我厅经调查研究和与委员沟通,并会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广东保监局,给委员书面答复。情况如下: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尤其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您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强,基本符合我省实际,对稳定我省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守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我省耕地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省长每年与各地级以上市市长、顺德区区长签订耕地保护年度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有量”作为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二是严格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控,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各类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三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鼓励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四是开展卫片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五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151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六是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耕地保护红线。七是开展耕地地力监测,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八是认真组织开展新增耕地评定验收工作,研究制定了《广东省补充耕地评定技术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要求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修改意见,确保我省占用与补充的耕地面积相等、类型相同、质量相当。2014年对93个项目,4.5万亩新增耕地进行了省级抽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坚决不予通过验收。据统计,全省耕地保有量4762万亩,能够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4371万亩保护任务;全省基本农田面积3962万亩,能够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3834万亩保护任务。
关于您提出的耕地丢荒、抛荒的问题。近年来我厅组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耕地丢荒情况调研,督导全省农业部门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及时兑现种粮补贴资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丢荒耕地复耕。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制度的意见》,明确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等单位给予财政补贴。在实施经济补偿过程中实行保护责任与保护补贴挂钩,明确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外,基本农田抛荒、荒芜或闲置超过6个月的取消当年补贴,以减少农田闲置现象。
二、强化政策扶持,提高粮食生产补助补贴水平。目前,我省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补助主要有3项。一是种粮“四项补贴”。自2004年以来,我省先后执行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及粮食生产的补贴政策,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据统计,2014年我省兑付农资综合补贴和种粮直补资金约26.41亿元,兑付率100%,惠及全省种粮农户736.7万户,3248万人;落实中央农作物良种补贴约4.9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亿元。根据财政部、农业部有关部署,从2015年起将种粮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3个项目统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下一步,我省农业、财政部门将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相关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补贴方式、补贴内容等问题作必要研究,并按规定规范和完善。二是粮食生产配套补助政策。如2014年争取中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1400万元、耕地质量和保护提升资金35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补助资金2200万元、农业高产创建补助资金3520万元等。三是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省财政设立农业保险发展专项资金并在2015年将资金规模增加至约8.04亿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较为全面的风险保障。2014年全省水稻保险参保面积已超过2500万亩,参保覆盖率近90%,对促进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您提出的完善粮价政策问题,考虑到我省主要是落实中央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政策,仍应按照中央规定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好的经验做法,我们将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中央提出建议意见。
三、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推进规模化生产。近年来,我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一是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农村土地健康、规范、有序流转提供基础和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地流转规范化。三是鼓励以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实现农地经营规模化。四是加强纠纷仲裁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能力。2014年,全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面积85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9.2%。下一步,我省将根据中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要求,积极推进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我省主动作为,粮食产销对接取得明显成效,与国内粮食产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有效保障了粮食供需平衡。一是举办或参加各类交易会,为粮食产销对接提供良好平台。省市各级粮食部门、行业协会等与广西、湖北、安徽、江西、黑龙江等地开展产销合作,建立了粮源对接、粮食购销合作协议。二是制定鼓励政策,支持粮食产销合作。汕头、中山、潮州、江门等市政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对经营业绩突出的经营者予以奖励,促进粮食产销合作,搞活粮食流通。三是发展粮食市场体系,为促进省外粮食流入广东打造畅顺渠道。东莞常平和樟木头、佛山金珠三角、汕头金源兴等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均在百万吨以上,在促进粮食产销对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对接方式不断创新。各地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在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仓储基地等。
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近年来,我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省水稻生产能力。“十二五”以来,中央支持我省粮油糖高产创建资金1.7亿元,其中水稻高产创建1.39亿元,在全省48个县(市、区)开展创建双季稻万亩高产示范,在2县14镇开展了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创建1个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高产示范片面积超过800万亩,辐射带动全省水稻大范围均衡增产。从2011—2014年,全省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面积400多万亩次(折合大田面积),“三控”栽培技术1200多万亩次,强源活库优米技术1800多万亩次,抛秧技术8100多万亩次,机械化收割面积超过8800万亩。
五、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从2013年起,我省先后在雷州东西洋、海丰和罗定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组织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要求,打造现代粮食生产样板,探索我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新途径,努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粮效益。下一步,我省将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保障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发挥财政资金效能,统筹研究和推进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我省充分利用冬季农业气候资源,发展冬季粮食作物,甜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5年开始,我省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增产潜力大,市场效益好,农民种植意向强烈的粮食作物列入高产创建示范范围,为大力开发冬季粮食作物,增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创造新机遇。
广东省农业厅
2015年8月3日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十一届三次会议第20150155号提案
案 题: 关于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有效供给的提案
主办单位: 广东省农业厅
会办单位: 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广东保监局
主 题 词:
提案形式:
注 明: ( )
第一提案人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欧壮喆
内 容: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4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米袋子”实行省长负责制。
一、我省粮食生产状况
2012年我省粮食总产量为13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1%,排全国第16位,其中,稻谷和薯类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9位和第8位。
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但2013年我省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种粮效益偏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二是受强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影响,晚稻减产,粮食单产下降。
2014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60.5万亩,较往年小幅下降,单产、总产呈现上升趋势,粮食总产量1357.3万吨,比上年增加3.15%。
水稻是我省最大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省粮食作物首位,是全国13个水稻主产省之一。2012-2014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全年稻谷总产量仍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科技进步对水稻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稻谷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2009年,省农业厅公布了我省40个产粮大县名单,这些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64%,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5%。
二、我省粮食供给状况
1、缺粮大省,粮食外向依存度高达60%以上。
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粮食承载的消费人口超过1亿。全省粮食年产量1300多万吨,年消费量约4250万吨,自给率仅为33%(三分之一),产需缺口约2900万吨,粮食外向依存度达60%以上,是全国第一缺粮大省、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缺口主要是饲料用粮、工业及食品副食业用粮、外来人口口粮和25%左右的本省户籍人口口粮。
2、粮食潜在的生产能力有限。
多年来,我省力保200万公顷基本农田和每年175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但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从1980年的6900万亩减少到了2012年的3800万亩,产量从1980年1680万吨降至2012年的1396万吨,导致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预计,我省粮食潜在的生产能力为1750万吨~2000万吨,潜在的增产能力有限,产需缺口依然很大。
3、粮食主要依赖外购补缺。
我省每年消费的粮食中,绝大部分小麦、玉米、大豆和部分稻米需外购,其中,80%的粮食由外省购入、20%依靠进口。
4、粮食生产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一是粮食单产水平不高,增产难度大。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生产效率不高。目前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8.6%,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只有3%,也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三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亩产值低,而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却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效益普遍偏低,如果没有种粮补贴,其纯收入几乎为零,导致农户种粮积极性下滑,多数是为解决口粮而种粮。
综上所述,我省粮食产需缺口大,是全国第一缺粮大省,保障粮食的安全有效供给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办 法:
一、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一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有效供给的根本是保护耕地。农民可以非农化,但基本农田决不能非农化。基本农田必须保护,耕地红线必须坚守,全省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建议省政府制定和完善我省加强耕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划定耕地红线,依法保护耕地。
二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对连片的基本农田全面开展硬底化、标准化建设,有步骤地对分散的基本农田进行水利建设和改造。
三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目前我省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2%,高产田仅占38%,要加强培肥,提高地力。
二、强化政策扶持,提高粮食生产补助补贴水平。
一是完善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调整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探索形成种粮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将现行种粮补贴发放方式,由“以土地所有者”改为“以粮食生产者”发放,并按农民实际售卖粮食数量发放补贴,真正发挥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实施配套的粮食生产栽培补助,如重大病虫害防治药剂补助、冬季休耕或冬种绿肥补助等。
二是完善粮价政策。根据粮食种植成本和其他产业平均利润率水平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将“按最低收购价直接收购粮食”改为“按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直接补贴种粮户”的直接补贴制度,使稻农的收益预期得到基本保障。
三是全面推行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设立政府粮食保险专项资金,实现粮食生产商业保险全覆盖。
三、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推进规模化生产。
一是推进耕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引导生产者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培育种粮大户、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
二是推进生产服务社会化。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农资供应、农技推广、机械化作业、施肥灌溉、病虫防治、仓储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促进粮食产销对接。鼓励稻米加工企业与稻谷主产区建立协作机制,引导稻米加工企业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粮食加工等项目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协作关系。
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受土地和水资源的约束,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关键是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粮食作物新品种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是农业科技成果集成配套示范应用的平台,辐射带动效应相当明显。要总结多年实践的有益经验,整合优化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引领,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五、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旱杂粮生产。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全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吸引种粮大户、企业向功能区集聚发展,构筑粮食优势产业带。充分利用缓坡地、丘陵地等旱地资源,积极发展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等旱杂粮生产,稳步扩大全省粮食生产规模,解决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缺口,缓解口粮供需矛盾。